4006-776-356 出国就医服务电话

预约国外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最快 1 个工作日回馈预约结果

出境医 / 知名医生 /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多发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的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灶,脑组织坏死和液化被吞噬细胞移走而形成腔隙。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约占全部脑梗死患者的 10%~31%;白种人患病率为 13.4/10 万,东方人(日本、韩国、中国)、西班牙人、黑人和混血儿等更高。主要由高血压引起的脑部小动脉变性坏死,病变血管是直径 100 微米~200 微米的深穿支,多为终末动脉,血管壁的病变引起管腔狭窄,当有血栓形成或微栓子脱落阻塞血管时,由于侧支循环差,故发生缺血性脑梗死。主要症状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抽搐、痴呆,无意识障碍。体征为舌僵、说话速度减慢,语调语音变化,轻度的中枢性面瘫,偏侧肢体轻瘫或感觉障碍,部分锥体束征阳性,共济失调少见。需针对脑血管病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积极治疗,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等,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他汀类药物、叶酸等,控制各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如吸烟、大量饮酒等。腔隙性脑梗死发生在某些通路上,就会造成某些神经传导的阻断,产生运动、感觉或语言障碍等方面的症状。有时单纯影响运动纤维或感觉纤维,而出现纯运动性偏瘫,或者仅出现没有偏瘫的半身感觉障碍。腔隙性脑梗死短期预后良好,致残率及死亡率较低。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可导致假性延髓麻痹或认知功能障碍,中长期复发率、痴呆风险明显增加。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 当突然感到眩晕,摇晃不定;突发的一侧面部或上、下肢突感麻木,软弱乏力,嘴歪,流口水;出现短暂的意识不清或嗜睡等症状时请及时就医。
  • 中老年人,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病史,易形成血栓患者,有吸烟饮酒嗜好等人群尤其注意。

建议就诊科室

  • 神经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

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以下诊断标准可供参考:

  • 中年以后发病,起病呈急性或亚急性,有长期高血压病史;
  • 临床表现符合腔隙综合征的一种表现,如纯感觉性卒中、纯运动性轻偏瘫、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征等,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轻;
  • CT 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见与神经功能缺失一致的病灶。

具体检查如下[2]

头颅 CT 检查

  • 在基底节区、内囊、皮质下白质、丘脑及脑干等深穿支供血区,可发现多数的直径 3 毫米~15 毫米病灶,呈圆形、卵圆形、长方形或楔形低密度病灶,边界清晰,无占位效应。增强可见轻度斑片状强化。
  • CT 应在发病七日内检查,以除外小量出血,因 7 天后出血病灶变为等或低密度影,与缺血性病灶不易鉴别。
  • 此外,由于穿支动脉直径通常<400 微米,200 微米~400 微米小动脉闭塞仅产生 2 立方毫米~3 立方毫米病灶,仅能在 1.5T 场强的 MRI 看到[2]。因此,CT 通常不作为此病的诊断依据。

头颅 MRI 检查

  • 显示腔隙性病变为 T1WI 等或低信号、T2WI 高信号,T2WI 的阳性率几乎可达 100%。
  • MRI 显示脑干腔隙性病变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可早期发现脑干较小的腔隙性病灶,能区分腔隙性病变或小出血灶。
  • 高分辨率 MRI 更有助于诊断腔隙性脑梗死,DWI 可确定早期新发的腔隙性病变。

脑血管造影

如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成像(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通常无明显异常,常见动脉粥样硬化' target='_blank'>脑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在反复发生腔隙性梗死的年轻患者,脑血管造影有助于与动静脉畸形、烟雾病及动脉炎等鉴别。

此外,脑脊液通常无阳性发现;颈动脉可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Holter)等可能发现伴发的心脏疾病等。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 突然起病还是逐渐起病?有没有症状?严重程度如何?持续了多长时间?
  • 哪些情况下症状会缓解或加重?
  • 有没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病史?
  • 是否吸烟、是否喜欢大量饮酒?
  • 平时是否有规律的体育运动?
  • 饮食方面有什么偏好?
  • 在服用哪些药物?
  • 发病后做过哪些治疗?效果如何?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 我是怎么患上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能治好吗?
  •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要吃哪些药?
  • 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哪种方法最适合我的病情?
  • 我是否需要调整某些生活习惯?
  • 该病可以预防吗?

日常

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是治疗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基础。患者在生活中应注意下列几个方面:

  • 控制好血压、血糖和血脂。
  • 戒烟戒酒。
  • 适度的体育活动。可制定一份定期锻炼的计划,并长期坚持。通常可每周运动 5 天以上,每天 30~60 分钟,以走路、慢跑为主,可适当做挥拍运动如羽毛球、网球。
  • 以低盐低脂饮食为主,保证足够优质的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及微量元素。饮食过饱不利于健康,禁食霉变食品、咸鱼、冷食品等。
  • 保持健康体重,超重人群应减重。
  • 中老年人特别是体弱多病者,小心气温骤变,气压、温度明显变化以及严寒和盛夏季节,避免发病。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介绍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多发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的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灶,脑组织坏死和液化被吞噬细胞移走而形成腔隙。

  •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约占全部脑梗死患者的 10%~31%;白种人患病率为 13.4/10 万,东方人(日本、韩国、中国)、西班牙人、黑人和混血儿等更高。
  • 主要由高血压引起的脑部小动脉变性坏死,病变血管是直径 100 微米~200 微米的深穿支,多为终末动脉,血管壁的病变引起管腔狭窄,当有血栓形成或微栓子脱落阻塞血管时,由于侧支循环差,故发生缺血性脑梗死
  • 主要症状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抽搐、痴呆,无意识障碍。体征为舌僵、说话速度减慢,语调语音变化,轻度的中枢性面瘫,偏侧肢体轻瘫或感觉障碍,部分锥体束征阳性,共济失调少见。
  • 需针对脑血管病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积极治疗,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等,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他汀类药物、叶酸等,控制各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如吸烟、大量饮酒等。
  • 腔隙性脑梗死发生在某些通路上,就会造成某些神经传导的阻断,产生运动、感觉或语言障碍等方面的症状。有时单纯影响运动纤维或感觉纤维,而出现纯运动性偏瘫,或者仅出现没有偏瘫的半身感觉障碍
  • 腔隙性脑梗死短期预后良好,致残率及死亡率较低。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可导致假性延髓麻痹或认知功能障碍,中长期复发率、痴呆风险明显增加。

美国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治疗

该病易反复发作,故预防疾病复发尤为重要。应针对脑血管病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积极治疗,作好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

如何治疗?

根据患者年龄、病情程度和基础疾病等采取最适当的治疗;采取支持疗法、对症治疗和早期康复治疗;对卒中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等及时采取预防性干预,减少复发率和降低病残率。

疾病发展和转归

该病发病率由于广泛采用抗高血压治疗已开始下降。腔隙性脑梗死的短期预后良好,死亡率及致残率较低,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可导致假性延髓麻痹或认知功能障碍,中长期复发率、痴呆风险明显增加。

导致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因素

高血压病引起的小动脉壁脂质透明变性,管腔闭塞导致腔隙性梗死,舒张压增高是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易患因素。有关研究表明,其独立危险因素依次是年龄增长、舒张压增高、吸烟、程度超过 50% 的颈动脉狭窄、男性及糖尿病病史等,其次是栓子、小血管闭塞性疾病、血流动力学原因、血液高凝状态、口服避孕药等。

导致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常见原因

  •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造成脑内小动脉血管壁变性,使得管腔变窄,在某种血流动力学因素或血液成分变化的诱因下发生小动脉的闭塞。腔隙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动脉硬化,舒张压升高对该病的影响作用更明显[1]
  • 动脉硬化腔隙性脑梗死动脉硬化紧密关联。有观测证实基底节、内囊区腔隙病灶的供血动脉有严重的脑动脉硬化改变,即节段性的动脉结构破坏、纤维素样坏死或血管坏死。也有人发现髓质动脉中明显的改变是管壁的透明样变,及血管管腔的狭窄,各脑区腔隙性梗死的频度与动脉硬化的程度成正比。
  • 糖尿病:可导致远端肢体、肾脏、视网膜、周围神经和脑神经的小动脉梗死性病变,糖尿病时血的凝固性和黏度增高、血小板黏附性增强,但糖尿病对脑的小血管病变的作用尚未明确定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糖尿病是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但尚缺乏糖尿病和腔隙性脑梗死有联系的证据。研究也仅确认糖尿病与多发性的腔隙性脑梗死有关,而与单发的无关。
  • 栓子:包括心源性栓子如风湿性心脏病或非风湿性心脏病的附壁栓子脱落,动脉源性栓子包括有或无溃疡的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肉性血管病、夹层动脉瘤的血栓脱落。其中升主动脉、颈动脉中粥样硬化斑脱落形成的栓子,是引起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 其他因素:如年龄、男性、高脂血症、血液高凝状态、吸烟、饮酒、颈动脉狭窄等因素。

哪些人容易患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

  • 确诊高血压病患者,且舒张压高时患病率增加。
  • 动脉硬化、糖尿病患者。
  • 有风湿性心脏病或非风湿性心脏病的附壁栓子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肉性血管病、夹层动脉瘤的血栓患者。
  • 男性、年龄大于 50 岁、有高脂血症、血液高凝状态、有吸烟饮酒嗜好的人群。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症状

腔隙性脑梗死多见于中老年人,有长期高血压病史。急性或慢性起病,反复发作,多表现为头晕头痛、肢体麻木、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抽搐、痴呆,一般无精神症状及意识障碍。该病常反复发作,累及双侧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出现假性球麻痹,认知功能损害、痴呆帕金森综合征表现。

Fisher 将本病的症状归纳为 21 种综合征,临床较常见的有 4 种:

  • 纯运动性轻偏瘫: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 60%。偏瘫累及同侧面部及肢体,瘫痪程度大致均等,不伴有感觉障碍、视野改变及语言障碍。病变部位在内囊、放射冠及脑桥等处。
  • 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约占 20%。表现为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病变对侧面瘫、手轻度无力及精细运动障碍。病变常位于脑桥基底部或内囊。
  • 纯感觉性卒中约占 10%。表现为病灶对侧偏身感觉障碍(麻木),可伴有感觉异常(烧灼感、沉重感、刺痛、瘙痒、僵硬感等主观感觉体验),可累及深、浅感觉或两者均受累。病变位于丘脑腹后外侧核、内囊后肢、放射冠后部、脑干背外侧部及顶叶皮质。
  •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轻中度偏瘫,常下肢重于上肢,合并有瘫痪侧小脑性共济失调,指鼻及跟膝胫试验不准,轮替动作笨拙。病变多位于脑桥基底部、内囊或皮质下白质。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预防

有效控制高血压和各种类型的脑动脉硬化可减少腔隙性脑梗死的可能性,是预防该病的关键。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 由于该病最主要的病因是在高血压的基础上引起微小动脉壁透明变性及闭塞,以及较大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脱落,从而导致深穿支闭塞且侧支循环差,所以溶栓药或抗凝剂从理论上无效。有效的控制高血压病及各类型脑动脉硬化是预防本病的关键,但急性期应谨慎的降低血压[2]
  • 抗血小板聚集药,如小剂量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减少复发。
  • 血液黏度较高的患者可适当进行扩容治疗,应用 706 代血浆、低分子右旋糖酐等。
  • 针对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采用他汀、叶酸等治疗。
  • 控制各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如吸烟、大量饮酒等。

美国日本医生

Christie Lehman MD
经验:11-20年
Kevin Biglan MD
经验:21年以上
Ranjana Sinha MD
经验:11-20年
Karen Dixon MD
经验:11-20年
William Davenport MD
经验:11-20年
Julia Cuervo MD
经验:11-20年
Shrishti Ganguly MD
经验:11-20年
Jerry Jones MD
经验:11-20年
Estrella Matyas MD
经验:11-20年
Jerry Stassinopoulos MD
经验:11-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