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所有的自发性 SAH 患者,在病情允许时,医生会尽早安排脑血管造影或 CTA 检查,用来明确出血原因,从而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例如开颅动脉瘤夹闭、介入栓塞治疗、动静脉畸形或脑肿瘤切除等。
如果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呕吐、颈部疼痛、畏光等症状,应怀疑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能,应立即送医院就诊。
当患者突然发生持续性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伴或不伴意识障碍的时候,应高度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同时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证实脑池和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征象,或腰穿检查显示压力增高和血性脑脊液时,可临床确诊[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某些疾病引起的脑血管破裂,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出现的一组症状,分为自发性 SAH 和外伤性 SAH 两种情况。
急性期治疗目的是防治再出血,降低颅内压力,防治继发性脑血管痉挛,减少并发症。当患者病情条件允许时,尽早进行脑血管造影,用来明确出血原因,以便进一步针对病因治疗。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若情况允许,应尽早进行病因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未经外科治疗者中约 20% 死于再出血,死亡多在出血后最初数日。动脉瘤性 SAH 死亡率高,约 12% 的患者到达医院前死亡,20% 死于入院后,存活患者约半数遗留永久性残疾,主要是认知功能的障碍。总体预后相对较差,死亡率较高,存活者亦有很高的致残率[3]。
自发性 SAH 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脑底或脑表面血管病变(如先天性动脉瘤、血管畸形' target='_blank'>脑血管畸形等)破裂,血液流入到蛛网膜下腔;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脑内血肿穿破脑组织,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
SAH 主要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呕吐,抽搐或意识不清等。病情轻的患者可能没有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病情重者可突然昏迷甚至死亡。
对于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酗酒、吸毒等)的识别和干预,是预防和治疗的基础,也是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如果自己的直系亲属患有动脉瘤' target='_blank'>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建议进行血管瘤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