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776-356 出国就医服务电话

预约国外舒张性心力衰竭,最快 1 个工作日回馈预约结果

出境医 / 知名医生 / 舒张性心力衰竭

舒张性心力衰竭

舒张性心力衰竭(diastolic heart failure),也称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指当舒张功能受损,心室压力和容量不能正常恢复,且不能满足机体需要时可发生舒张性心衰,进而可引发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舒张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左心室舒张期,主动松弛能力受损和心肌顺应性降低、僵硬度增加,左心室舒张期的充盈受损、心搏量减少、左室舒张末期压增高而发生的心衰。单纯性舒张性心衰占心衰患者的 20%~60%,预后优于收缩性心衰。舒张性心衰可单独存在,也可与收缩功能障碍同时出现。多见于高血压、糖尿病、左室肥厚的老年女性,并常有冠脉疾病或房颤者。常见呼吸困难、疲劳和虚弱、水肿等症状。除了对症治疗外,医生会建议做血、尿检查,以寻找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影像学检查、心电图、血管造影等手段则有助于评估严重程度,以及相应器官的缺血情况。治疗方法包括:对症治疗及危险因素控制等,包括使用利尿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合并冠脉缺血症状严重时也可经外科手术(俗称“ 搭桥”)或介入(俗称“ 放支架”)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是一种进展性疾病,疾病越早控制并积极治疗将获得最佳时机,否则一系列症状及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并带给患者及家属精神、经济负担。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及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心力衰竭,包括健康饮食,戒烟限酒,规律锻炼,管理好血压、血糖、血脂等。
胸部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舒张性心力衰竭,症状不典型,患者起初感觉乏力。因此具备家族史或危险因素者需要格外留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定期体检,特别是心脏彩超及化验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发现早期舒张性心力衰竭很有意义。

建议就诊科室

  • 心血管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舒张性心力衰竭

  • 血、尿检查:初诊时需要进行血、尿检查,这有助于发现有无肝肾功能不全及引起心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具体检查指标可能包括:
    • 血肌酐。
    • 血尿素。
    • 肌酐清除率。
    • 血脂。
    • 凝血功能。
    •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 肝功能。
    • 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
  • X 线检查:可发现心脏大致轮廓。
  • 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显示出心脏射血分数(EF 值),间接诊断舒张性心力衰竭
  • 血管造影:医生会选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血管造影(DSA)等影像学方法,显示出血管内病变情况,明确引起舒张性心力衰竭的病因。
  • 心电图检查:用于发现心肌的缺血情况。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 有没有危险因素或相关病因,比如说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
  • 有无双下肢水肿?有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及最近小便情况?
  • 是否吸烟、是否喜欢大量饮酒?
  • 平时工作压力大吗?作息是否规律?
  • 在服用哪些药?

患者可能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 我是怎么患上舒张性心力衰竭?能治好吗?
  •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要吃哪些药?医保能报销吗?
  • 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哪种方法最适合我的病情?
  • 我是否需要调整某些生活习惯?

日常

做好日常管理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疾病的恶化、降低再住院率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 按时服药,定期复诊。
  •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戒烟戒酒,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 轻度心力衰竭者,可适当卧床休息,嘱患者尽量减少体力活动;重度心力衰竭者,绝对卧床休息,多取半卧位。严重者可将双腿下垂以此来缓解静脉血液回流,减少肺淤血和心脏的负担。长期卧床者,有可能出现压疮、骨质疏松、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废用性肌萎缩、胃肠蠕动变慢等现象,因此要定时翻身,加强皮肤护理。
  • 注意预防受凉,做好口腔护理,预防感染。
  • 出现气短加重、呼吸困难、心悸头晕、咳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等情况时,应立即就诊。
  • 饮食调理。应选择一些热量低、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根据病情限制钠盐摄入,戒烟、戒酒,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避免大量饮水。

舒张性心力衰竭介绍

舒张性心力衰竭(diastolic heart failure),也称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指当舒张功能受损,心室压力和容量不能正常恢复,且不能满足机体需要时可发生舒张性心衰,进而可引发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

  • 舒张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左心室舒张期,主动松弛能力受损和心肌顺应性降低、僵硬度增加,左心室舒张期的充盈受损、心搏量减少、左室舒张末期压增高而发生的心衰。
  • 单纯性舒张性心衰占心衰患者的 20%~60%,预后优于收缩性心衰。舒张性心衰可单独存在,也可与收缩功能障碍同时出现。
  • 多见于高血压、糖尿病、左室肥厚的老年女性,并常有冠脉疾病或房颤者。
  • 常见呼吸困难、疲劳和虚弱、水肿等症状。除了对症治疗外,医生会建议做血、尿检查,以寻找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影像学检查、心电图、血管造影等手段则有助于评估严重程度,以及相应器官的缺血情况。
  • 治疗方法包括:对症治疗及危险因素控制等,包括使用利尿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合并冠脉缺血症状严重时也可经外科手术(俗称“ 搭桥”)或介入(俗称“ 放支架”)治疗。
  • 舒张性心力衰竭是一种进展性疾病,疾病越早控制并积极治疗将获得最佳时机,否则一系列症状及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并带给患者及家属精神、经济负担。
  • 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及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心力衰竭,包括健康饮食,戒烟限酒,规律锻炼,管理好血压、血糖、血脂等。

美国舒张性心力衰竭治疗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主要是经验性治疗,针对症状、并存疾病及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性治疗。

积极控制血压

高血压是最重要和最常见的舒张性心力衰竭的病因。有效控制血压可减少因心衰住院、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率。舒张性心衰患者的达标血压应低于单纯性高血压的标准:130/80 mmHg以下。降压药物推荐优选 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RB(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 受体阻滞剂。存在容量负荷过重的患者首选利尿剂。

利尿剂

消除液体潴留和水肿十分重要,可缓解肺淤血,改善心功能。但患者不宜过度利尿,以免前负荷过度降低而致低血压

基础疾病及合并症的治疗

  • 房颤合并房颤的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相关指南进行治疗可改善心衰症状。
  • 其他:积极治疗糖尿病和控制血糖,肥胖者要减轻体重。

血运重建

心肌缺血可损害心室的舒张功能,冠心病患者如有症状或有心肌缺血,应考虑重建冠脉血运。

逆转左室肥厚,改善舒张功能

可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ARB(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 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等药物,防止心肌重构,有益于肥厚型肌病' target='_blank'>心肌病

导致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因素

舒张性心力衰竭其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是由于左心室舒张期主动松弛能力受损和心肌顺应性降低,使心室在舒张期不能接纳足够的血量,来维持正常的舒张压和适当的搏血量。

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哪些人容易患舒张性心力衰竭

  • 高龄:<50 岁人群的发生率为 40%,而 >65 岁的人群舒张性心衰的发病率达 49%。随年龄的增加,动脉弹性出现生理性降低,收缩压和脉压差增加,同时心脏的舒张功能也出现生理性减退。
  • 女性:女性多见的确切原因尚不完全清楚。
  • 高血压血压水平在 140/90 毫米汞柱(mmHg)或以上,就是高血压
  • 糖尿病患者。
  • 房颤房颤与舒张性心衰的因果关系具有双向性,房颤可促发心衰症状加重,心衰患者更易发生房颤
  • 冠心病患者。
  • 超重或肥胖:体质指数【BMI,体重(千克数)/身高(米)的平方】在 18.5~23.9 之间为正常体重;在我国,成人的 BMI 超过 24 被界定为“ 超重”,超过 28 为“ 肥胖”。此外,腹部脂肪蓄积常用腰围来体现,界限值为男性腰围≤85 厘米、女性腰围≤80 厘米。儿童和青少年也应注意控制体重。
  • 吸烟:吸烟能损伤血管,使血管弹性下降,胆固醇水平和血压升高。

舒张性心力衰竭症状

舒张性心力衰竭可表现为心室射血分数正常,而心室舒张功能异常,左心室在舒张期充盈受限,左心房平均压明显升高,并导致肺淤血、水肿,舒张性心衰可与收缩功能障碍可同时出现,亦可单独存在。

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左心衰竭

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存在肺淤血时。

  • 心悸
  • 气短。
  • 疲乏。
  • 劳力性呼吸困难(活动后,出现气喘、呼吸困难)。
  •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夜间熟睡后,突因胸闷、气急而被迫坐起的现象)。
  • 肺水肿(呼吸困难、发绀、阵发性咳嗽,伴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

右心衰竭

右室舒张功能障碍发生后患者将出现体循环淤血。

临床心力衰竭' target='_blank'>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约 70% 由收缩性心力衰竭引起,30% 由舒张性心衰引起。

舒张性心力衰竭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舒张性心力衰竭并发症与收缩性心力衰竭并发症相近似,可并发心律失常、肺部感染、心源性休克、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水与电解质紊乱等。

舒张性心力衰竭预防

建议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评估以识别心衰危险因素,临床证据显示通过控制心衰危险因素有助于延缓或预防心衰的发生。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 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 其他危险因素:肥胖、糖代谢异常的控制有助于预防心衰发生。
  • 戒烟和限酒。
  • 高危人群筛查,血浆脑利钠肽(BNP)可预测新发心衰风险。
  • 健康饮食,少吃高胆固醇、高糖、高盐的食物。
  • 规律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