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原位癌患者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接受手术治疗,术后根据病情决定是否接受放疗和内分泌治疗,定期进行乳腺自我检查、复查乳腺超声或钼靶,避免接触危险因素。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导管原位癌治疗的目的是治愈,主要以手术进行根治性切除为主,根据手术方式和病理结果,决定需不需要接受放疗和辅助内分泌治疗,降低局部复发和对侧新发的风险。手术方式包括乳腺癌保乳术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对于接受保乳手术的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全乳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的风险。
此外,对于雌激素和(或)孕激素受体阳性的导管原位癌患者,需要接受辅助内分泌治疗;内分泌治疗药物包括: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他莫昔芬和芳香化酶抑制剂(AI)类药物治疗,内分泌治疗可使同侧及对侧乳腺癌复发及新发风险进一步降低。
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包括他莫昔芬、托瑞米芬;适用于雌激素和(或)孕激素受体阳性的导管原位癌患者,他莫昔芬治疗同侧乳腺绝对复发风险降低 3.4%,对侧乳腺绝对复发风险降低 3.2%。
主要不良反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芳香化酶抑制剂包括来曲唑、阿那曲唑、依西美坦等,适用于雌激素和(或)孕激素受体阳性的导管原位癌患者,在绝经后浸润性乳腺癌的辅助内分泌治疗中,已证实芳香化酶抑制剂疗效优于他莫昔芬。
在不良反应方面,虽然芳香化酶抑制剂与骨折事件发生率增多相关,但子宫内膜癌、血栓等事件发生率低于他莫昔芬。
保乳术患者需要接受局部放疗降低局部复发风险。
导管原位癌预后良好,远处转移风险极低。接受手术治疗后主要事件风险在于同侧及对侧乳腺癌的复发及新发。乳腺导管原位癌复发后可转化为浸润性癌,增加了远处转移的风险。
导管原位癌手术治疗后的主要风险在于原位复发或对侧新发,因此要定期进行乳腺自我检查和乳腺影像学检查,提高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乳腺癌的水平。
乳腺癌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是一种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等多因素参与的疾病。随着 BRCA1、BRCA2、ATM 、TP53、PTEN、CHEK2 等乳腺癌易感基因的发现,遗传因素在乳腺癌发病中的重要性获得越来越多的重视。在欧美国家,BRCA1、 BRCA2 基因检测已用于乳腺癌的预防与早期筛查。
病因尚不明确。
多数导管原位癌早期无典型的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也无法触及肿块,可通过乳腺超声、钼靶或乳腺磁共振(MR)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这造成部分患者治疗时间延误,易出现导管原位癌微浸润,转变成浸润性乳腺癌。多数患者以乳腺肿块为首诊症状。
导管原位癌的常见症状包括:
常见并发症包括:
当乳腺出现不明原因肿块、乳头溢液、皮肤改变、乳腺疼痛等症状时,以及体检发现乳腺肿块时,要及时去综合医院肿瘤内科、乳腺外科或肿瘤专科医院就诊。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根据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结合影像学结果进行评估,包括超声、X 线、磁共振检查(MRI)。根据评估结果对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分类,即 BI-RADS 分类。
相关检查:
以常见的乳腺肿块为首诊症状的诊断流程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