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结合心电图、胸部X线和心脏超声检查,诊断房间隔缺损一般并无困难。对于非典型的患者或疑有其他合并其他心脏疾病患者,心导管检查可提供帮助。
房间隔缺损的治疗主要靠手术治疗,在房间隔缺损诊断确定后,即使患儿无明显症状也应手术治疗,现有研究认为房间隔缺损的最佳治疗时间是 3~5 岁,术后患儿生长发育正常,可从事正常的工作和劳动,手术死亡率降至 1% 以下。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一般诊断为房缺患者都适合;无绝对禁忌症,相对禁忌症为全身状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具体操作步骤:胸口逐层切开后,直视下缝补;治疗优点:常规房间隔缺损皆可治疗,直视下诊断明确,处理确定;缺点: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长,手术风险相对较高。
随着介入治疗在治疗心脏病领域的飞速发展,介入治疗已成为房间隔缺损治疗的首选[3]。房间隔缺损的介入封堵治疗就是在大腿静脉上进行穿刺,随着沿着血管将导丝导管送至心脏,再使用封堵器封堵;这种手术创伤小,失血少,术后恢复快。
和其他先天性心脏病一样,房间隔缺损的病因目前并不清楚,主要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在胎儿心脏发育阶段(怀孕 12 周内),若有任何不利因素影响了胎儿心脏发育,导致胎儿心脏发育暂停或者缓慢,即可引起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
根据房间隔缺损发生的部位,一般分为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和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以后者最为多见,包括中央型、下腔型、上腔型和混合型房间隔缺损,其中中央型占继发孔型的 76% 左右,为最多见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