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776-356 出国就医服务电话

预约国外蕈样肉芽肿,最快 1 个工作日回馈预约结果

出境医 / 知名医生 / 蕈样肉芽肿

蕈样肉芽肿

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MF)源于记忆辅助 T 细胞,是原发性皮肤 T 细胞淋巴瘤(CTCL)中最常见的一个亚型,约占所有淋巴瘤' target='_blank'>皮肤淋巴瘤的 50%,低度恶性。国外报道,蕈样肉芽肿年发病率约为 0.3/10万。主要发生于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 55 岁~60 岁,男女发病率之比为 1.6~2∶1,儿童和年轻人也可发病。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研究提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免疫因素与本病发生相关。临床按皮损表现分为三期,分别为:斑片期(又称蕈样前期)、斑块期和肿瘤期。皮损开始为斑片,逐渐发展为浸润性斑块,常经历数年甚至数十年,最后进展为肿瘤,发生坏死破溃,可累及淋巴结、血液和内脏器官。早期皮疹通常缺乏特异性,可有红斑、鳞屑性斑片、丘疹、苔藓化、毛细血管扩张、色素增加或减少、皮肤萎缩、风团、水疱、紫癜等多形性皮疹表现。临床可类似银屑病、副银屑病和鱼鳞病等,易被误诊。持续存在的严重瘙痒症状是本病的早期诊断线索,常规治疗难以缓解。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一般按照本病的病情分期、患者年龄及健康情况选择治疗方案。早期主张采用皮肤局部治疗。系统性化疗一般仅用于进展期伴有淋巴结或内脏受累的患者。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方法。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的饮食,充足的睡眠,适度的体育锻炼,以及良好的情绪和压力管理,均利于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血液

就医

55~60 岁以上的老年人,长期反复发生皮肤瘙痒,常规治疗难以缓解者以及长期患“皮炎湿疹”,反复就医治疗效果不佳,病情不断进展,皮疹没有做过皮肤病理检查者,建议到医院就诊。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 老年人,长期反复皮肤干燥伴剧烈瘙痒,无季节性差别,加润肤缓解。
  • 皮肤存在持续性斑片或斑块。
  • 出现皮肤结节、肿块。
  • 长期反复的疗效不佳且不断加重“皮炎湿疹”者,伴有明显脱发现象时。
  • 持续性的紫癜或者水疱。

建议就诊科室

根据不同时期症状的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科室进行相应治疗:

  • 皮肤科(红斑期、斑块期)
  • 血液科(斑块期、肿瘤期)
  • 肿瘤科(斑块期、肿瘤期)

医生如何诊断蕈样肉芽肿[1][2][3]

本病诊断必须是基于临床表现和病理相结合的手段。一般根据 ISCL 以及 EORTC 的淋巴瘤' target='_blank'>皮肤淋巴瘤特别小组提出的一项基于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免疫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方法和标准进行诊断和分期。

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指征确诊。早期诊断均需皮损组织病理活检,并对本病进行评估。通过全面的体格检查,特别是皮疹分期类型和受累程度以及有无浅表淋巴结肿大,同时还需进行皮损和肿大淋巴结的活检、全血细胞分析及血生化检查。

常见的辅助检查包括:

  • 临床肉眼检查:做全身皮肤、毛发和口腔粘膜检。慢性反复发生的皮肤发红、干燥瘙痒或泛发性红皮病表现的患者属于疑似蕈样肉芽肿。注意检查有无肿大的浅表淋巴结。
  • 皮肤病理检查:通过切削、换钻或手术取材皮损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具有确诊意义。病理检查包括普通病理、免疫病理及分子病理。早期皮损因病理改变不明显,病理诊断率较低。对于一些临床疑似病例,常需进行多点、多次病理检查方能确诊。肿大的淋巴结也应进行活检。
  • 全血细胞分析及血生化检查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 皮疹发生时间?有无瘙痒症状?
  • 反复发作有无规律?
  • 既往是否就医?
  • 做过什么检查以及检查结果如何?
  • 医生诊断与治疗情况?疗效如何?
  • 既往身体健康情况?
  • 近期有无健康体检?体检结果如何?
  • 家人有无类似情况?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 什么原因导致的本病?
  • 需要做哪些检查可以确诊?
  • 皮肤病理诊断几天出结果?确诊机会多少?
  • 采用什么方案治疗?
  • 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 治疗药物副作用如何?
  • 能治愈吗?会复发吗?
  • 出现什么情况需要再次病理检查?
  • 下次复诊时间?

日常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 不用忌口。
  • 加强润肤。
  • 积极配合医生完成治疗。
  • 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不熬夜、保持乐观以及保证充足的睡眠。
  • 需定期就医,复诊复查。

蕈样肉芽肿介绍

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MF)源于记忆辅助 T 细胞,是原发性皮肤 T 细胞淋巴瘤(CTCL)中最常见的一个亚型,约占所有淋巴瘤' target='_blank'>皮肤淋巴瘤的 50%,低度恶性。

  • 国外报道,蕈样肉芽肿年发病率约为 0.3/10万。主要发生于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 55 岁~60 岁,男女发病率之比为 1.6~2∶1,儿童和年轻人也可发病。
  • 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研究提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免疫因素与本病发生相关。
  • 临床按皮损表现分为三期,分别为:斑片期(又称蕈样前期)、斑块期和肿瘤期。皮损开始为斑片,逐渐发展为浸润性斑块,常经历数年甚至数十年,最后进展为肿瘤,发生坏死破溃,可累及淋巴结、血液和内脏器官。
  • 早期皮疹通常缺乏特异性,可有红斑、鳞屑性斑片、丘疹、苔藓化、毛细血管扩张、色素增加或减少、皮肤萎缩、风团、水疱、紫癜等多形性皮疹表现。临床可类似银屑病、副银屑病和鱼鳞病等,易被误诊。
  • 持续存在的严重瘙痒症状是本病的早期诊断线索,常规治疗难以缓解。
  • 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一般按照本病的病情分期、患者年龄及健康情况选择治疗方案。早期主张采用皮肤局部治疗。系统性化疗一般仅用于进展期伴有淋巴结或内脏受累的患者。
  • 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方法。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的饮食,充足的睡眠,适度的体育锻炼,以及良好的情绪和压力管理,均利于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美国蕈样肉芽肿治疗

早期可采用仅对症处理的“期待疗法”或皮肤靶向治疗。一般仅晚期患者考虑化疗。治疗目的是清除皮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增强患者免疫力并延长带病生存率。治疗原则应根据患者病情分期、年龄及全身情况而定。目前尚无统一的初始治疗,不同专家的早期治疗方案也不尽相同,许多疗法可使疾病获得时间不等的缓解。

ⅠA 期治疗

  • 推荐皮肤局部治疗。
  • 局部皮质类固醇治疗。
  • 局部氮芥或者卡莫司汀化疗。
  • 局部维 A 酸如贝扎罗汀凝胶治疗
  • 局部浅层 X-射线或电子束放疗。
  • 中波紫外线(UVB)或补骨脂素联合长波紫外线(PUVA)光疗。

ⅠB 和 ⅡA 期治疗

  • 以皮肤局部治疗为主。
  • 局部氮芥或者卡莫司汀化疗。
  • 局部用皮质类固醇。
  • 全皮肤电子束治疗(TSEBT)。
  • 光照疗法(UVB 或 PUVA)。

ⅡB-Ⅳ 期治疗

  • 多采用系统性治疗药物作为一线治疗。
  • 全皮肤电子束治疗、生物制剂(α 干扰素)/免疫疗法、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新的分子制剂如贝伦妥单抗-维多汀(BV)、单药化疗或联合治疗(全身性治疗加局部皮肤治疗)等。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CT),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可治愈晚期蕈样肉芽肿治疗手段。

疾病发展和转归

本病病程发展和转归因人、皮疹表现不同而异。一些患者的表现可能仅限于皮肤病变,数十年内病情时轻时重,进展极其缓慢。但也有部分患者,有较广泛的皮肤浸润、毛囊性病变或多发肿瘤。该部分患者病情较易出现迅速进展或发生皮肤外受累,且预后较差。一旦肿瘤发生,患者通常在数年内死亡。淋巴结受累正常结构消失、内脏器官受累以及出现T淋巴细胞转化为临床恶性肿瘤的转化征象,常见继发感染和第二肿瘤。

导致蕈样肉芽肿的因素

蕈样肉芽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1][2][3]

本病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免疫功能的改变有关。

  • 遗传因素:多种因素、逐步累积的遗传异常导致淋巴细胞克隆性增生,恶性转化,最终病情进展形成淋巴瘤。染色体的结构异常(如易位或缺失)可引起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分子基础。
  • 环境因素:尚未明确的皮肤刺激传递(环境中变应原、持续性抗原)的慢性刺激也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抗原目前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工业石油产品等某些化学致癌剂的职业暴露与本病的发生有关,其与工业或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尚待研究。
  • 免疫因素:近期研究发现 CD8+ 细胞毒性 T 细胞(Cytotoxic T cells,CTL)在本病的抗肿瘤反应中,通过细胞毒作用分泌的干扰素(IFN-r)等细胞因子发挥关键性抗肿瘤效应。研究显示,患者真皮浸润细胞中具有高比例 CD8CTL 者生存率较高。

哪些人容易患蕈样肉芽肿[1][2][3]

  • 55~60 岁以上的老年人,男性较女性患病率高。
  • 长期工业石油产品等某些化学致癌剂的职业暴露者。

蕈样肉芽肿症状

典型的蕈样肉芽肿按皮损特点分为三期,病程呈慢性进行性,自红斑期进入斑块期,最后发展至肿瘤期需达数年至数十年。皮损好发于躯干,早期皮损缺乏特异性,常为皮炎湿疹样表现。持续存在的严重瘙痒,常规治疗难以缓解,往往是早期或唯一的自觉症状。肿瘤期可发生肿瘤表面破溃、坏死以及淋巴结、血液和内脏器官受累。

蕈样肉芽肿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常见症状包括:

  • 早期皮疹缺乏特异性,可为红斑、萎缩性斑片、丘疹、鱼鳞病样干燥鳞屑性斑片、毛周角化病样丘疹、苔藓化、毛细血管扩张、色素减退或者色素沉着、风团、水疱和紫癜等多种表现。
  • 皮损一般经过斑片期、斑块期和肿瘤期三期。开始可能为局限性或泛发性的斑片,萎缩性鳞屑性/非萎缩性鳞屑性斑片、大小形状各异,持续或缓慢进展为浸润性斑块、小结节,最终可进发展成肿瘤和/或泛发性红皮病。
  • 脱发。
  • 瘙痒:常为早期或唯一的自觉症状,长期持续存在,常规治疗难以缓解。
  • 皮肤外症状,包括淋巴结和内脏受累。

蕈样肉芽肿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 糜烂:因瘙痒搔抓而造成的皮肤破损。
  • 感染:因搔抓造成的皮肤破损而继发皮肤感染。
  • 其他肿瘤:可以合并其他器官受累的第二肿瘤。

蕈样肉芽肿预防

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手段。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不熬夜、保持乐观以及保证充足的睡眠。一旦发现蕈样肉芽肿,要全面检查身体情况,早发现第二肿瘤。

美国日本医生

Gautam Jha MD
经验:11-20年
Mehran Saboori MD
经验:21年以上
Robert Kang MD
经验:11-20年
David Ciocon MD
经验:11-20年
Aaron Hoover MD
经验:11-20年
Jennifer Breedlove DO
经验:11-20年
Ilya Reyter MD
经验:11-20年
Daniel Smith MD
经验:21年以上
Nicole Burkemper MD
经验:11-20年
John Madigan DO
经验:11-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