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球蛋白是血液中异常的蛋白质。如果您有冷球蛋白血症(kry-o-glob-u-lih-NEE-me-uh),这些蛋白质可能会在98.6 F(37 C)以下的温度下聚集在一起。这些凝胶状蛋白质块可以阻碍你的血液循环,这会损害你的皮肤,关节,神经和器官 - 特别是你的肾脏和肝脏。
症状通常来来回回,可能包括:
不同类型的冷球蛋白血症与丙型肝炎感染,某些血液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治疗侧重于控制这些潜在的疾病和控制症状。
减少寒冷环境的暴露可极大降低冷球蛋白血症的发生率。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无症状者无需治疗,只需密切观察病情,定期监测。冷球蛋白血症是一个全身多系统的症状,就诊科室可能几乎涵盖所有的临床科室。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拨打 120:
诊断需要在患者出现组织器官损伤的临床表现,如皮肤紫癜、溃疡、肾脏受损和周围神经受累的基础上,外周血中检测到相应的冷球蛋白成分[2]。
常见的辅助检查包括:
冷球蛋白是一种在低温下可发生沉淀,高于 37℃ 又溶解的蛋白质。当血中冷球蛋白增高,可引起冷球蛋白血症。目前认为该病是中小血管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的系统性血管炎[1]。
无症状者无需治疗,只需密切观察病情,定期监测。最重要的是,寻找导致冷球蛋白血症的原发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应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及不同的原发疾病,采用不同的方案进行治疗。冷球蛋白血症是一种全身多系统受损的疾病,需要多个临床学科协作[3]。
冷球蛋白血症的原发疾病的分期分级及严重程度,共同决定该病的预后及转归。一般来说,原发疾病治疗后,冷球蛋白血症所致的临床症状会缓解。
根据冷球蛋白的成分不同,该病分为 3 型。Ⅰ 型冷球蛋白血症多数由 B 细胞淋巴瘤等血液系统肿瘤引起。Ⅱ 型与 Ⅲ 型为混合型,通常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
冷球蛋白血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
根据沉淀物中免疫球蛋白的不同种类与不同的原发疾病,冷球蛋白血症的临床表现多样,病情严重程度差别很大。轻者出现雷诺现象、皮肤紫癜和关节痛,重者造成高粘滞血症、肾功能受损甚至危及生命。其基本病理改变是累及小动脉和静脉的血管炎。
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寒冷环境的暴露。定期随诊,密切监测血中冷球蛋白含量,密切监测肝功能、肾功能。
可以采取如下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