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776-356 出国就医服务电话

预约国外骨样骨瘤,最快 1 个工作日回馈预约结果

出境医 / 知名医生 / 骨样骨瘤

骨样骨瘤

骨样骨瘤是一种常见骨肿瘤,由成骨性结缔组织和骨样组织所构成,所以称为骨样骨瘤。骨样骨瘤是一种良性成骨性疾病。在青少年人群中发病率比较高,尤其是 10~30 岁人群,男性居多。其发病率占骨肿瘤的 2%~3%。约占所有良性骨肿瘤的 10%~20%,常常为单发,多见于长管状骨,其中 50%~60% 发生在股骨和胫骨,少数发生在全身其他骨。病因不明,有学者认为是炎症,或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还有学者认为是血管来源或与动静脉发育异常有关,或为代偿过程。本病可分为:皮质骨型骨样骨瘤、松质骨型骨样骨瘤、骨膜型骨样骨瘤、关节内型骨样骨瘤、脊柱骨样骨瘤。骨样骨瘤主要表现为逐渐加重的疼痛,而且疼痛出现较早,往往于 X 线片上出现阳性病损前几个月就已存在,病初为间歇性疼痛,疼痛的性质常为钝痛或刺痛。夜间疼痛加重,服用水杨酸类镇痛药可以减轻。后期则,呈持续性疼痛,且不断加重,药物不能缓解。本病理想的治疗是:将包含有病灶的患骨大块切除。彻底切除病灶,症状很快消失。一般不主张行刮除术。本病的主要危害在于病灶引起的疼痛。此外,手术若不能做到彻底切除,则易复发。

就医

通常情况下,青少年出现肢体或躯干脊柱的疼痛、脊柱僵硬、关节肿痛等不适,应当到医院行进一步检查。若疼痛持续出现,但普通 X 线摄片未能发现病灶,则为明确诊断,可隔 4~6 周再次复查或行薄层 CT 检查。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 位于关节附近的骨样骨瘤可导致关节痛,滑膜肿胀,进而影响关节正常活动,应及时就医。
  • 如骨样骨瘤位于脊柱,由于局部的疼痛,会导致患者脊柱僵硬,椎旁肌肉长时间痉挛,出现斜颈或脊柱侧弯。遇到此种情况,应及时就医。
  • 此外,如肢体和脊柱无明显诱因(如外伤)出现局部疼痛、夜间疼痛加重等症状表现,应及时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医生如何诊断骨样骨瘤?

通常结合病史(疼痛情况)、查体情况和影像学检查(如 X 线片、CT、MRI 等)结果来诊断骨样骨瘤。但骨样骨瘤的疼痛症状常不典型,而多种骨科疾病都可引起疼痛。因此需注意和其他引起疼痛的疾病区分,如滑膜炎、股骨头坏死、骨髓炎、关节内感染、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发育不良、腰椎间盘突出症、关节结核等。

  • CT 检查:首选 CT,薄层 CT 扫描是目前骨样骨瘤的最佳检查方法,尤其适用于关节囊内、脊柱等解剖结构复杂的部位,比 X 线平片和 MRI 能更准确地显示瘤巢,能够确诊平片上所不能诊断的可疑病例。
  • X 线检查:病变早期,X 线常无阳性病灶。故应隔 4~6 周再次复查或行 CT 检查。在脊柱、腕骨、足骨部位骨样骨瘤与长管状骨上骨样骨瘤的表现可不同。同时病变可发生在骨干、髓腔或骨松质中,或发生在骨膜下,而造成不同的 X 线征象。有以下几种特征:
    • 瘤巢:多为单发的圆形或椭圆形透亮灶,瘤巢一般边缘清晰,直径不超过 2 厘米。
    • “牛眼征”:在瘤巢中心部钙化且钙化灶周围有一透亮圈[2]
    • 瘤巢周围可有骨质增生及硬化改变。
  • 核磁共振检查(MRI):对于长管状骨的骨样骨瘤病灶,核磁共振更有利于观察巢穴及周围反应带[1]。但对关节内的骨样骨瘤,如膝关节内骨样骨瘤,MRI 一般表现为骨皮质及骨髓腔 T2 加权像的水肿高信号,以及邻近病灶软组织水肿和关节腔积液,这样就造成核磁共振对于此类部位的瘤巢发现率反而不及 CT[3]
  • 核素骨扫描:对病变部位检查敏感、可靠。应用核素扫描(又称同位素检查)可使骨样骨瘤出现双密度征:即在骨样骨瘤的巢穴核素集聚,而在周围硬化区放射性核素集聚较少。这一征象对骨样骨瘤的诊断有帮助[1]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 家族中是否有其他人患有骨样骨瘤?
  • 是否有外伤等原因?
  • 疼痛的性质、时间、轻重程度有变化吗?
  • 是否伴有其他发热等症状?
  • 肢体的疼痛使用止痛药效果如何?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 这个病会遗传给小孩吗?
  • 有什么药物治疗方法或非手术方法吗?
  • 是做 CT 好还是 MRI 好呢?
  • 什么情况下需要手术?
  • 手术后容易会复发吗?
  • 为什么第一次拍片后还要再次随访复查?

日常

骨样骨瘤患者在生活中应注意下列几个方面:

  • 对于肢体和躯干脊柱的无诱因疼痛要重视,应及时就诊。
  • 避免盲目对疼痛部位的局部理疗和按摩等物理刺激。
  • 术后必须定期随访复查,术后 3 个月,半年,一年时复查随访,以后每年一次,5 年后视情况可停止随访。

骨样骨瘤介绍

骨样骨瘤是一种常见骨肿瘤,由成骨性结缔组织和骨样组织所构成,所以称为骨样骨瘤。

  • 骨样骨瘤是一种良性成骨性疾病。
  • 在青少年人群中发病率比较高,尤其是 10~30 岁人群,男性居多。其发病率占骨肿瘤的 2%~3%。约占所有良性骨肿瘤的 10%~20%,常常为单发,多见于长管状骨,其中 50%~60% 发生在股骨和胫骨,少数发生在全身其他骨[1]
  • 病因不明,有学者认为是炎症,或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还有学者认为是血管来源或与动静脉发育异常有关,或为代偿过程[1]
  • 本病可分为:皮质骨型骨样骨瘤、松质骨型骨样骨瘤、骨膜型骨样骨瘤、关节内型骨样骨瘤、脊柱骨样骨瘤。
  • 骨样骨瘤主要表现为逐渐加重的疼痛,而且疼痛出现较早,往往于 X 线片上出现阳性病损前几个月就已存在,病初为间歇性疼痛,疼痛的性质常为钝痛或刺痛。夜间疼痛加重,服用水杨酸类镇痛药可以减轻。后期则,呈持续性疼痛,且不断加重,药物不能缓解[1]
  • 本病理想的治疗是:将包含有病灶的患骨大块切除。彻底切除病灶,症状很快消失。一般不主张行刮除术[1]
  • 本病的主要危害在于病灶引起的疼痛。此外,手术若不能做到彻底切除,则易复发。

美国骨样骨瘤治疗

骨样骨瘤大多有疼痛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手术治疗的原则是准确定位,彻底切除,包括骨样骨瘤的巢穴及周围的反应性硬化骨。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无效。

药物治疗

目前药物治疗只是辅助手段,尚不能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适用于轻度疼痛患者。对于病灶部位复杂,或者患者无法进行手术时,也可以考虑用药物治疗缓解症状,包括以下:

  • NSAIDs 药物:该病的组织病理学发现,前列腺素是导致疼痛的主要原因,所以针对疼痛症状,可以使用 NSAIDs 药物。
  • 双膦酸盐:双磷酸盐可以抑制破骨细胞吸收骨质,缓解骨疼痛。

手术治疗

  • 本病理想的治疗是大块切除包含有病灶的患骨。彻底切除病灶,症状很快消失[1]。此为传统治疗骨样骨瘤的方法,对于一般的病例治疗效果比较显著,可以几乎全部治愈,复发率极低。肿瘤清除后,为了提高骨稳定性,可以在原肿瘤部位填入移植骨或其他骨填充材料,并且加以钢板固定,待骨生长完全后可取出。
  • 如果手术中未能完全将骨样骨瘤切除干净,术后病理检查时没有发现巢穴,在这种情况下临床症状也可以消失,但术后易于复发。并且一般不主张行病灶刮除术,因为不完全刮除骨样骨瘤后,常有复发,且复发时间长短不等。
  • 经皮 CT 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是近年新兴的治疗方法,这种手术对正常组织的破坏性小,术后恢复时间短,更容易被患者及家属接受,尤其是年轻患者。单次消融后,有效率可达 78.9%,对单次消融后仍有持续疼痛症状的患者可再次消融,总有效率可达 97.0%[4]。缺点是治疗费用超过传统手术费用,远期复发率尚不明确。

疾病发展和转归

骨样骨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至今尚无骨样骨瘤恶变或转移的报道。彻底切除术后很少复发。

导致骨样骨瘤的因素

病因尚不清楚,有学者认为是炎症,或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还有的认为是血管来源或与动静脉发育异常有关,或为代偿过程。

哪些人容易患骨样骨瘤?

骨样骨瘤在青少年人群中发病率比较高,尤其是 10~30 岁人群,可能与这个年龄段骨成长及骨代谢活跃有关。

骨样骨瘤症状

骨样骨瘤主要表现为逐渐加重的疼痛,而且疼痛出现较早,往往于 X 线片上出现阳性病损前几个月就已存在。有的病人也可没有疼痛症状。其他临床表现可与患者发病年龄,所侵犯骨的部位有关。

骨样骨瘤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骨样骨瘤的常见症状包括:

  • 疼痛:骨样骨瘤主要表现为疼痛,而且疼痛出现较早,常在 X 线还未发现病灶时即可出现。因此肢体和躯干局部骨痛的患者,可能需要多次检查(间隔 4~6 周再次拍片)或借助 CT、MRI 来诊断才能发现病灶。病初为间歇性疼痛,疼痛的性质常为钝痛或刺痛。夜间加重,服用镇痛药可以减轻。后期疼痛加重,呈持续性,药物不能缓解。疼痛多局限,可有软组织肿胀症状,但受累部位很少[1]
  • 肌肉萎缩、骨骼畸形:在青少年患者中,由于骨骼尚未成熟,可以出现肌肉萎缩、骨骼畸形等情况。
  • 斜颈、脊柱侧弯、脊柱僵硬:如骨样骨瘤位于脊柱,由于局部的疼痛,会导致患者的脊柱僵硬,椎旁肌肉长时间处于痉挛状态,进而发生斜颈或脊柱侧弯。需和原发的脊柱侧弯相鉴别,通常原发脊柱侧弯在站立时畸形加重,而骨样骨瘤引起的侧弯,平卧时畸形加重。
  • 关节压痛、肿胀、活动受限:如果骨样骨瘤的位置靠近关节,或位于关节的软骨下骨部位,可出现关节痛,滑膜肿胀的症状,进而影响关节正常活动。

骨样骨瘤预防

重视肢体和躯干脊柱的疼痛,及时就诊,定期复查,早发现,早治疗。

美国日本医生

Kent Chou MD
经验:11-20年
Scott Akers MD
经验:11-20年
Thomas Laudico DO
经验:11-20年
Claudio Carvalho DO
经验:11-20年
Kevin Doulens MD
经验:11-20年
Rahul Shah MD
经验:11-20年
Adrian Thomas MD
经验:11-20年
Jennifer Lyon DO
经验:11-20年
Larry Martin MD
经验:11-20年
Kendall Carll MD
经验:11-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