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家长发现孩子出现新生儿黄疸或伴有慢性贫血症状,最好及早去医院接受诊治。医生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以及血液检测和红细胞酶活性测定等一系列排查手段,可以得出最终的诊断结果,并根据病情程度制定后续治疗方案。
重症患者在婴儿期就会表现出嘧啶 5’-核苷酸酶缺乏症的临床特征——贫血和黄疸(皮肤或眼睛呈黄色)。由于其他先天性疾病或毒性物质也可能引发类似症状,因此家长最好尽快带患儿去血液专科确诊病情,及早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开展治疗和护理,否则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对于病情较为轻微的患者而言,该病除慢性贫血之外再无其他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因而自身根本无从预测究竟是何疾病。患者还是有必要去医院查明病因,由医生对症下药,制定后续治疗方案,尽可能改善症状或维持稳定,减少对正常生活的影响,控制病情进展风险。
医生会首先进行体格检查和询问病史,可能询问的内容包括:
随后,医生需要通过一系列辅助检查来鉴别发生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并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最终得出确诊结果。这些检查可能包括: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尤其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尽量降低感染风险。
红细胞是人体血液中最重要的组分,吸入肺部的氧气只有与红细胞结合之后,才能运送到全身的各处组织器官,满足各种生理、生化反应所需。随后,红细胞又会把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带回肺部,完成气体交换的整个流程。由此可见,红细胞对维持生命至关重要。
当由于基因突变、铅中毒或其他疾病造成嘧啶5’-核苷酸酶缺乏症(Pyrimidine 5’-nucleotidase deficiency),红细胞的嘧啶代谢过程将会受到阻碍,并在细胞内不断累积,进而导致其破裂,发生溶血。一般情况下,该病症状轻微,甚至难以察觉,即使是临床就诊的患者绝大多数也只是表现为轻~中度贫血。自从1974年美国医学专家报告首个病例以来,世界各地已陆续发现了超过100例患者,而更多的病例很可能是因为未曾就医或临床误诊而未被发现。
根据病例统计显示,该病症状轻重不一,相当部分甚至可能未曾察觉。其中重症患者很少见,在需要就诊治疗的患者中也仅为10%左右。
基因突变致病者无法实现根治,但一般病情稳定,无需长期依赖输血。只有在突发严重贫血时,偶尔需要输血。但少数重症患者则可能有必要接受脾切除术,以减少对输血的依赖性。
无论输血还是脾脏切除,都是权宜之计,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嘧啶代谢途径受阻对红细胞结构和功能造成的损害。
对于嘧啶5’-核苷酸酶缺乏症,临床始终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但因其病情轻微,通常患者无需接受长期的输血治疗。只有在感染或女性怀孕诱发严重贫血时,才有必要输血。医生一般不推荐患者接受脾切除术,因为目前的证据并未表明能够实现广泛的临床获益。
该病目前无法根治。多数患者一般病情稳定,无需采取特殊的治疗措施。因此,临床医生多采用支持治疗的策略:
遗传性嘧啶5’-核苷酸酶缺乏症是先天性的基因突变所致;获得性嘧啶5’-核苷酸酶缺乏症的诱因则是铅中毒或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红细胞在分化、成熟过程中产生的嘧啶核苷酸难以正常代谢,作为一种无用的废物在细胞内逐渐累积,最终损害了细胞的正常结构或功能。
嘧啶 5’-核苷酸酶缺乏症患者多数症状轻微,甚至可能自身都未曾察觉。在接受诊治的患者中,临床特征以慢性贫血、黄疸、脾脏肿大为主。日常病情稳定可控,仅在感染或女性怀孕时有所加重,可能需要输血治疗。
部分遗传性嘧啶5’-核苷酸酶缺乏症患儿出生后就伴有新生儿黄疸。
患者发生明显症状而就诊的年龄范围从新生儿到老年人都有,主要集中在儿童和青少年阶段。
就诊患者以轻度~中度贫血为主,其中仅有大约 10% 的重症患者。
部分遗传性嘧啶 5’-核苷酸酶缺乏症患儿出生后就伴有新生儿黄疸。
遗传性嘧啶 5’-核苷酸酶缺乏症是基因缺陷所致,个体无法预防其发生。血液系统疾病所诱发的获得性嘧啶5’-核苷酸酶缺乏症也难以预防。只有重金属中毒致病可以通过尽快排出毒素,加强防护措施得以有效预防。
遗传性嘧啶 5’-核苷酸酶缺乏症是由于 P5’N1 基因发生各种类型的基因突变所致,因此就个体而言无法预防其发生,只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身体健康,避免贫血急性加重。
获得性嘧啶 5’-核苷酸酶缺乏症的病因包括重金属中毒和血液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