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经常出现皮下、粘膜出血、瘀斑,且伴有流鼻血、牙龈出血等相关症状,请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以及血液检查来查明病因,有时也会进行一些其他检查来明确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具体机制,用以指导后续治疗。
如果已经表现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症状,例如:皮下、粘膜常常有出血点和瘀斑,且伴有流鼻血、牙龈出血等(详见“症状”),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由于其他出血性疾病也可能呈现类似情况,且病情凶险,而这并不是通过自我诊断就能鉴别的。因此,首先应到医院确诊,尽早查明病因。
注意:假如发生严重的创伤和出血事件,采取常规急救方法,例如止血带压迫止血无效者,应该即刻送医救治,否则可造成严重失血,危及生命。
医生会首先进行体格检查,仔细观察皮肤、粘膜的出血点或瘀斑,同时询问病史来初步评估病情,可能询问的内容包括:
医生还会建议做一些辅助检查来最终确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具体病因,可能包括的项目:
医生可能还会要求进行骨髓检查,这项检查对明确血小板减少的病因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患者可咨询医生如何改善生活方式,如何确保用药安全,从而减少出血风险。脾切除者需要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防范感染。
人体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可以分为三大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它们都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其中血小板的主要作用是在血管受到创伤之后,填补缺损部位,参与止血、凝血过程。一旦血液中缺乏足够数量的血小板,患者的伤口就难以愈合,全身各处都更容易发生出血症状,甚至可引起致死性的大出血。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是一种相对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主要是因为体内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攻击自身血小板造成大量破坏所致。该病的主要特征是患者皮下存在红紫色的出血性瘀斑。成人的发病率大约为(5~10)/10 万,儿童的发病率大约为(4~5)/10 万。
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暂时无需治疗,只需定期监测随访,尤其绝大多数儿童患者都会自行好转。假如患者呈血小板重度减少、伴有明显出血症状或病程持续超过 12 个月,则需要接受相应的治疗。首选用药方案为糖皮质激素和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药物治疗无效的重症患者可考虑切除脾脏。
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无需治疗,只需要定期监测总体健康状况,检查血小板计数水平。尤其是绝大多数(约 80%)儿童患者通常未经治疗即可自行好转。
然而,假如患者的病情较重,或伴有明显出血症状,或病程持续超过 12 个月久久未能自愈,则有必要接受临床治疗。
临床治疗的方案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脾脏切除。
一线首选用药方案
同时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病史、用药史,去除或控制可能的致病因素。
其他临床用药还包括:
如果是大出血患者,则需要输注血小板,同时给予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
在患者监测或治疗过程中,医生会通过检查血小板计数来评估患者是否逐步自愈或药物治疗是否有效。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根本病因是免疫系统功能异常,一方面攻击自身的血小板和产生血小板的巨核细胞,致其遭受大量破坏导致外周血循环中血小板数量的减少,另一方面促血小板生成素生成相对不足也是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减少的原因。血液循环中的血小板数量失衡,难以维持正常的止血、凝血功能。患者呈现出血倾向,止血时间延长,伤口难以愈合。
自身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是导致本病最主要的原因。
部分患者可能存在以下诱发因素:
患者的血小板下降幅度越大,出血风险越高: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皮下、粘膜出血,形成红色的出血点或紫色的瘀斑。假如是由于造血功能障碍所致,患者还会伴有明显的乏力症状。少数重症患者可能伴有大出血风险甚至因此致命。
部分患者血小板轻度减少,平时的出血症状并不明显,甚至自己都未曾察觉,只是在血常规检查时偶然发现。多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临床特征如下:
此外,重症患者可能发生不明原因的内脏出血,形成黑便或血尿。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根据病程大致可以分为 3 种类型:
如果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情较为严重,且没有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可能会引发下列并发症:
由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具体发病机制并未完全明确,目前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