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应积极控制或去除病因,改善生活方式,确保用药安全,减少出血风险。
确保日常饮食营养均衡,有足量的水果、蔬菜、鱼类和坚果,补充身体所需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当血管受到创伤之后会开始收缩,并启动一系列的止血、凝血过程。血液中的血小板首先填补缺损部位,并释放出凝血信号;随后血液中的多种凝血因子将陆续参与进来,调控纤维蛋白凝集并覆盖于创伤处,以利于伤口止血。
假如止血、凝血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异常,都有可能形成出血性疾病(Bleeding Disorders)。由此可见,它是多种病理状态所共有的临床表现。患者全身各处都很容易发生出血,即使是轻度创伤也会流血不止。
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大多是由先天性缺陷或疾病、药物所致,主要包括:
症状轻微的患者暂时无需治疗,只需定期监测随访。对于先天性出血性疾病患者,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是替代疗法,输注血小板成分血、新鲜冰冻血浆或患者体内缺乏的凝血因子制剂。获得性出血性疾病患者的治疗重点在于及时控制、去除病因,降低出血风险。
主要治疗措施是替代疗法:根据病因输注血小板成分血、新鲜冰冻血浆或患者体内缺乏的凝血因子制剂。
根据出血的病因选择相关的治疗药物,常见的治疗药物包括维生素 C、维生素 K、糖皮质激素、氨基己酸、氨甲环酸、去氨加压素、达拉唑、炔诺酮、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等。
止血、凝血过程牵涉到众多环节,且各个环节之间还存在相互关联,因而出血性疾病的病因显得复杂多样。临床大致将其分为2类:先天性和获得性。先天性出血性疾病是由于家族遗传或自身基因缺陷所致;获得性出血性疾病则是继发于其他疾病或药物不良反应。
先天性出血性疾病是由于家族遗传或自身基因缺陷所致,往往伴随终生,难以根治。
获得性出血性疾病是继发于其他疾病或药物不良反应,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控制或去除病因。
出血性疾病可见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其症状的严重程度轻重不一,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部分患者症状轻微,平时出血并不明显,可能完全没有察觉任何异常。
通常情况下,患者的典型临床特征包括:
就目前的医疗技术而言,无论是基因突变还是药物或疾病所引发的出血性疾病,患者自身都难以实现有效预防,只能在发现症状后尽快就医诊治。伴有家族病史的孕妇,若有条件可以开展产前基因筛查,基于筛查结果考虑是否继续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