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776-356 出国就医服务电话

预约国外出血性疾病,最快 1 个工作日回馈预约结果

出境医 / 知名医生 / 出血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

当血管受到创伤之后会开始收缩,并启动一系列的止血、凝血过程。血液中的血小板首先填补缺损部位,并释放出凝血信号;随后血液中的多种凝血因子将陆续参与进来,调控纤维蛋白凝集并覆盖于创伤处,以利于伤口止血。假如止血、凝血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异常,都有可能形成出血性疾病(Bleeding Disorders)。由此可见,它是多种病理状态所共有的临床表现。患者全身各处都很容易发生出血,即使是轻度创伤也会流血不止。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大多是由先天性缺陷或疾病、药物所致,主要包括: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生成减少、破坏过多、消耗过多或分布异常。血小板功能缺陷:血小板存在缺陷,无法发挥正常功能。血管壁异常:血管壁的脆性和渗透新上升,容易发生出血或渗血。凝血功能障碍: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因素导致缺少某些凝血因子,引起凝血过程无法顺利进行。抗凝或纤维蛋白溶解过度活跃:长期、大剂量使用抗凝、溶栓药物,或被毒蛇、水蛭咬伤。其他:血管性血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血液

就医

就诊科室

  • 血液科

常见检查项目

  • 病史采集:
    • 家族史:出血性疾病可能受到家族遗传的影响,也可能继发于其他遗传病,因此有必要询问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病史。
    • 患者基本情况:医生还需要了解患者的总体健康状况、近期用药情况、是否接触过有毒或放射性物质、是否还有其他慢性疾病或感染,以及日常饮食和营养状况。
    • 出血症状的特征:日常出血频率、出血部位、出血量、止血所需时间,以及女性的月经情况。
  • 体格检查:医生会观察皮肤、粘膜的色泽是否正常、有无出血点、瘀斑,经常发生出血的部位或伤口情况。同时检查胸腹部是否有压痛,肝脾、淋巴结是否肿大等。
  • 血常规检查:检查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的大小、形状和数量。
  • 血生化检查:测定血液中的各种生化成分,评估是否感染以及肝、肾功能是否正常。
  • 外周血涂片:观察血液内各种细胞的形态特征。
  • 凝血四项:通过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评估凝血功能是否存在障碍。
  • 血小板聚集试验:主要测评血小板的聚集功能是否正常。
  • 免疫学定量检测:评估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相关抗原、抗体的水平,以及各种酶的生物活性水平。
  • 骨髓取样、活检:
    • 骨髓穿刺液涂片:医生会用一根比较粗的骨髓穿刺针插入髋部的骨骼里,吸取少量的骨髓液,观察其中的细胞类型、形状和数量。
    • 骨髓病理活检:观察骨髓组织的结构,以及其中的细胞分布情况。
  • 染色体和基因检测:某些基因缺陷患者可能需要通过以下检测才能确诊具体病因。
    • 荧光原位杂交:判断细胞的染色体上是否存在已知的基因突变类型。
    • 基因检测:筛查是否有遗传病的特征性突变。

日常

患者应积极控制或去除病因,改善生活方式,确保用药安全,减少出血风险。

控制或去除病因

  • 根据医生的指导,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或缓解病情。
  • 遵照医生的安排,定期复诊,监测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评估治疗效果。

戒烟限酒

  • 香烟的烟雾中存在大量有害成分,可造成全身性的危害。
  • 酒精则可能刺激血管;还可能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疗效;过度酗酒还容易引发伤害事故,极大提升出血风险。

确保营养均衡

确保日常饮食营养均衡,有足量的水果、蔬菜、鱼类和坚果,补充身体所需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应尽可能减少创伤、出血风险

  • 推荐的锻炼方式包括散步、慢跑、室内单车等。
  • 避免剧烈运动或对抗性运动,例如拳击、散打和足球,减少创伤、出血的风险。
  • 工作或生活中如果需要使用尖锐物体或接触高温,一定要做好全身的防护措施。
  • 假如是儿童患者,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尤其要注意监护,避免发生意外伤害。

注意用药安全

  • 患者无论服用何种药物,都需要事先咨询临床医生。
  • 部分药物具有显著的血小板抑制作用,会加大出血风险,例如阿司匹林和布洛芬。

出血性疾病介绍

当血管受到创伤之后会开始收缩,并启动一系列的止血、凝血过程。血液中的血小板首先填补缺损部位,并释放出凝血信号;随后血液中的多种凝血因子将陆续参与进来,调控纤维蛋白凝集并覆盖于创伤处,以利于伤口止血。

假如止血、凝血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异常,都有可能形成出血性疾病(Bleeding Disorders)。由此可见,它是多种病理状态所共有的临床表现。患者全身各处都很容易发生出血,即使是轻度创伤也会流血不止。

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大多是由先天性缺陷或疾病、药物所致,主要包括:

  • 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
    • 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生成减少、破坏过多、消耗过多或分布异常。
    • 血小板功能缺陷:血小板存在缺陷,无法发挥正常功能。
  • 血管壁异常:血管壁的脆性和渗透新上升,容易发生出血或渗血。
  • 凝血功能障碍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因素导致缺少某些凝血因子,引起凝血过程无法顺利进行。
  • 抗凝或纤维蛋白溶解过度活跃:长期、大剂量使用抗凝、溶栓药物,或被毒蛇、水蛭咬伤。
  • 其他:血管性血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美国出血性疾病治疗

症状轻微的患者暂时无需治疗,只需定期监测随访。对于先天性出血性疾病患者,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是替代疗法,输注血小板成分血、新鲜冰冻血浆或患者体内缺乏的凝血因子制剂。获得性出血性疾病患者的治疗重点在于及时控制、去除病因,降低出血风险。

症状轻微的患者

  • 无需治疗,只需定期监测总体健康状况,测评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
  • 若医生认为有必要,也会推荐患者日常适当补充铁剂或维生素。
  • 只有在患者需要接受手术或女性分娩前,医生会给予预防性治疗。

症状严重的患者

  • 假如患者是由于大出血而入院治疗,那就需要给予急诊输血治疗,同时局部加压包扎或手术结扎血管。
  • 医生对于病情长期、反复发作的患者,考虑出血可能和脾脏肿大有关时,会推荐其考虑接受脾脏切除术。

获得性出血性疾病患者

  • 停用致病药物或与相关科室医生沟通改变用药方案。
  •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原发病,将其转至相应的科室,接受门诊或住院治疗。

先天性出血性疾病患者

主要治疗措施是替代疗法:根据病因输注血小板成分血、新鲜冰冻血浆或患者体内缺乏的凝血因子制剂。

临床常见的治疗药物

根据出血的病因选择相关的治疗药物,常见的治疗药物包括维生素 C、维生素 K、糖皮质激素、氨基己酸、氨甲环酸、去氨加压素、达拉唑、炔诺酮、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等。

导致出血性疾病的因素

止血、凝血过程牵涉到众多环节,且各个环节之间还存在相互关联,因而出血性疾病的病因显得复杂多样。临床大致将其分为2类:先天性和获得性。先天性出血性疾病是由于家族遗传或自身基因缺陷所致;获得性出血性疾病则是继发于其他疾病或药物不良反应。

先天性出血性疾病的常见病因

先天性出血性疾病是由于家族遗传或自身基因缺陷所致,往往伴随终生,难以根治。

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

  • 血小板数量显著减少:血小板新生障碍,例如范可尼综合征、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
  • 血小板存在功能缺陷:例如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颗粒性疾病。

血管壁异常

  •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 先天性结缔组织病。

凝血功能障碍

  • 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例如血友病
  •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
  • 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获得性出血性疾病的常见病因

获得性出血性疾病是继发于其他疾病或药物不良反应,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控制或去除病因。

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

血管壁异常

  • 重症感染:例如脓毒血症
  • 过敏:例如过敏性紫癜;
  • 药物毒副作用:例如药物性紫癜;
  • 严重营养不良:例如维生素 C 缺乏症;
  • 血管壁损伤:例如糖尿病、动脉硬化、免疫系统疾病等。

凝血功能障碍

  • 慢性重症肝病;
  • 维生素 K 缺乏症;
  • 肾病综合征;
  • 药物毒副作用:例如长期使用抗生素;
  • 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的细胞、组织或体内其他成分)。

抗凝或纤维蛋白溶解过度活跃

  • 长期、大剂量使用抗凝、溶栓药物;
  • 被毒蛇、水蛭咬伤;
  • 摄入某些有毒物质:例如杀虫剂或灭鼠药。

出血性疾病症状

出血性疾病可见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其症状的严重程度轻重不一,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部分患者症状轻微,平时出血并不明显,可能完全没有察觉任何异常。

通常情况下,患者的典型临床特征包括:

  • 皮肤、粘膜可能经常有出血点或瘀斑,口腔粘膜出血可形成血泡;
  • 经常流鼻血或牙龈出血;
  • 外伤后止血较困难,出血时间显著延长;
  • 关节出血,一般发生在承重关节,反复出血可导致关节畸形,关节破坏和肌肉萎缩等;

  • 肌肉和深部组织血肿;

  • 泌尿道出血,表现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

  • 中枢神经系统出血,表现为昏迷、肢体偏瘫等;

  • 眼部出血,表现为球结膜出血或视网膜出血引起视力受损;

  • 很小的伤口,例如拔牙,都可能引起大出血;

  • 女性患者可能月经出血量过多,并导致失血性贫血
  • 重症患者可能发生不明原因的内脏出血,形成黑便或血尿。

出血性疾病预防

就目前的医疗技术而言,无论是基因突变还是药物或疾病所引发的出血性疾病,患者自身都难以实现有效预防,只能在发现症状后尽快就医诊治。伴有家族病史的孕妇,若有条件可以开展产前基因筛查,基于筛查结果考虑是否继续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