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只要发现伴有慢性贫血或黄疸症状,最好及早去医院接受诊治。医生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以及血液检测等一系列排查手段,可以得出最终的诊断结果,并根据病情程度制定后续治疗方案。
极少数重症患者可能在婴幼儿时期就会表现出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慢性贫血和黄疸(皮肤或眼睛呈黄色)。由于其他先天性疾病或毒性物质更有可能引发类似症状,因此家长最好尽快带患儿去血液专科确诊病情,及早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开展治疗和护理,否则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对于病情较为轻微的患者而言,该病除慢性贫血之外再无其他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因而自身根本无从预测究竟是何疾病。患者还是有必要去医院查明病因,由医生对症下药,制定后续疾病管理方案,尽可能改善症状或维持稳定,减少对生活的影响,控制病情急性进展的风险。
医生会首先进行体格检查和询问病史,可能询问的内容包括:
随后,医生需要通过一系列辅助检查来鉴别发生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并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最终得出确诊结果。这些检查可能包括: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应该注意增强体质,保持身体健康,讲究个人卫生,传染病高发季做好防护,尽可能降低病原体的感染风险。
红细胞是人体血液中最重要的组分,吸入肺部的氧气只有与红细胞结合之后,才能运送到全身的各处组织器官,满足各种生理、生化反应所需。正常情况下,绝大多数红细胞呈中心凹陷的圆环状,有点近似于甜甜圈的样子(左图)。在血液循环过程中,红细胞往往会受到强大的外力作用,而在通过管径狭小的毛细血管时,还需要适当的改变形态。
红细胞最外层的细胞膜首当其冲,而支撑细胞膜的骨架蛋白对维持细胞整体的稳定性和可塑性极其关键。当基因突变损害了红细胞膜骨架蛋白的组成和结构,红细胞就可能难以维持原有的圆环状。假如椭圆形红细胞的比例异常升高,则称之为“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Elliptocytosis)”或“遗传性卵圆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Ovalocytosis)” (右图)。该病患者可能由于红细胞破裂而引发不同程度的溶血和贫血。自从1904年美国科学家发现首个病例以来,世界各地均有发病报告,发病率约为1/4000~1/2000,在非洲裔的黑人中的发生率显著较高。
红细胞膜骨架蛋白的相关基因发生突变,改变了其中的组分和结构,使其难以正常装配或在受力时难以维持细胞整体的结构稳定性,导致红细胞易于受损而发生破裂。
此外,由于该病涉及的突变基因类型众多,有少数病例并非通过家族遗传致病,而是自身新发基因突变所致。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病情轻重不一,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仅有极少数重症患者自幼就会出现黄疸和慢性贫血,部分胎儿甚至无法存活。绝大多数患者可能始终没有明显症状,或是在成年之后才发生轻~中度贫血,且病情稳定可控。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临床可以分为 3 种主要类型:
临床由于溶血性贫血就诊的患者可能不到总体的 10%,常见症状包括:
隐匿型和溶血代偿型患者虽然没有表现出症状,但并不代表他们就是正常的健康人。一旦出现严重感染等诱发因素,也可能有突发溶血的现象。
病情严重的胎儿在母亲怀孕期间就可能出现异常情况,甚至难以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