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776-356 出国就医服务电话

预约国外疣状血管瘤,最快 1 个工作日回馈预约结果

出境医 / 知名医生 / 疣状血管瘤

疣状血管瘤

疣状血管瘤(verrucous haemangioma,VH)是一种较少见的由真皮和皮下毛细血管及静脉畸形增生形成的真性血管瘤,是毛细血管瘤、海绵状或混合性血管瘤的一种变型。本病由Halter于1937年首先报道,1967年由Imperial和Heluig正式命名为疣状血管瘤。
血管

就医

检查

组织病理:表皮呈乳头瘤增生,伴发扩张的血管腔,后者充以红细胞,疣状血管瘤的表浅部与血管角化瘤类似,但不同之处为血管扩张延伸至真皮网状层和皮下组织。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典型皮损,组织病理特征即可诊断。

鉴别诊断

1.临床上局限性疣状血管瘤需和肢端血管角皮瘤相鉴别。

肢端血管角皮瘤见于儿童期和青春期女性,多有冻疮史,好发于指、趾背侧,膝和肘部,分布对称。皮损表现为针头大斑丘疹,呈暗红色或紫色,表面角化,粗糙,压之有时可退色。部分可见直径2~8mm的结节,紫红色和黑褐色,表面角化过度或呈疣状,中央见毛细血管扩张或血痂,外伤后易出血。组织病理上两者有相似之处,但疣状血管瘤增生的毛细血管累及真皮全层和皮下组织,而血管角皮瘤仅累及真皮中层。

2.皮损较大,范围较泛发的应注意同线状表皮痣、疣状扁平苔藓及沿Blaschko线分布的其他皮肤病相鉴别。

炎性线状疣状表皮痣是疣状表皮痣的少见类型,初发时常为细小、分散的红斑或疣状丘疹,皮损扩大、融合,形成带状或线状分布的红斑样、疣状丘疹及斑块,表面有鳞屑或结痂;自觉瘙痒,多见于下肢,单侧性;组织病理学特点为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表皮嵴伸长,乳头瘤样增生,颗粒层增厚及角化不全,真皮内轻度慢性炎细胞浸润。

疣状扁平苔藓典型损害是疣状增殖性肥厚性斑块,紫蓝色或红褐色,伴有多少不等的粘着性鳞屑,类似银屑病;斑块为单个或多个圆形或长圆形,周围有散在分布扁平小丘疹;损害好发于踝周和胫前及指(趾)节间关节。对称分布,剧烈瘙痒;慢性病程,损害消退后,留有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或皮肤萎缩;典型病理改变为过度角化,颗粒层灶性增厚,棘层不规则增厚,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有带状炎性细胞浸润。

疣状血管瘤介绍

疣状血管瘤(verrucous haemangioma,VH)是一种较少见的由真皮和皮下毛细血管及静脉畸形增生形成的真性血管瘤,是毛细血管瘤、海绵状或混合性血管瘤的一种变型。本病由Halter于1937年首先报道,1967年由Imperial和Heluig正式命名为疣状血管瘤。

美国疣状血管瘤治疗

外科手术是治疗疣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对于早期的疣状血管瘤应进行彻底手术切除,而对于皮损范围广泛,体积巨大的疣状血管瘤,由于伴有皮下组织的血管增生和浅静脉的大范围畸形,一般很难完全切除病灶,术后往往很快复发。国外最新报道Nd:YAG1064纳米激光联合CO2激光或脉冲染料595纳米激光治疗疣状血管瘤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导致疣状血管瘤的因素

病因尚不明。

疣状血管瘤症状

临床表现

本病患者的皮损出生时或至儿童期开始即已存在,多见于下肢、足或股部,国外报道95%的病例发生在单侧的下肢。为孤立的蓝红色结节,质软,表面增生,随着年龄增长而有表面角化或不规则疣状增生。本病进展缓慢,有时形成卫星状结节。病理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不规则肥厚和乳头瘤样增生,真皮内见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改变。

美国日本医生

Jesus Anampa Mesias MD
经验:11-20年
Raymond Conway MD
经验:11-20年
Gustav Blomquist MD
经验:11-20年
Diana Hung MD
经验:11-20年
Spencer Koch MD
经验:11-20年
Barry Wetsell DO
经验:11-20年
Purchit Lacuesta MD
经验:21年以上
Adam Smith DO
经验:11-20年
David Kuhar MD
经验:11-20年
Victoria Walker MD
经验:11-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