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面部异常时应及时就诊,特别是瘤体面积大、增长快,可能损害容貌及伴发各种并发症者,须在医生指导下治疗或者观察。若病变在观察中持续增大,无明显静止消退迹象,及时就诊。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目前对本病的诊断,医生主要依据患儿病史、母体孕期情况以及临床表现。此外,辅助检查对确诊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常用辅助检查为影像学检查以及组织病理活检。
日常生活中应特别注意预防瘤体破溃出血,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腮腺血管瘤(Parotid gland hemangiomas)是新生儿或婴儿期较常见的腮腺良性肿瘤,由胎儿期成血管组织畸形或原有血管扩张形成。
若已导致面部畸形,应积极治疗,以控制血管瘤生长,加速消退,最大程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处于稳定期、不影响美观和功能的中、小型病变,可以采用“等待观察”策略。
腮腺血管瘤可随时间推移而出现退化。因此,对婴幼儿腮腺血管瘤可采用随访观察的保守治疗方法。通过仔细观察血管瘤的位置、大小和表现,定期测量、照相、记录,观察其变化,如有异常表现,需进行必要的检查。
治疗常以药物治疗为首选,口服普萘洛尔已经成为治疗增殖期血管瘤的一线用药。对于影响功能(呼吸、视力)的巨大血管瘤,也可早期予以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在于改善美观和功能,不主张追求手术的彻底性。手术后可配合药物治疗、激光治疗。
手术治疗一般不作为血管瘤治疗的首选,一般用于修整残存病变、瘢痕、肥大畸形或者色素沉着等,进一步改善外形和功能。
腮腺血管瘤是一种血管源性良性肿瘤,有较高自然消退倾向,痊愈后复发率低。
腮腺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及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目前的主流学说包括胚胎期血管发育异常、胚胎残留学说和雌激素学说(妊娠期母亲雌激素水平高,血管瘤发生率增加)。
好发于新生儿和婴幼儿,新生儿发病率为 1.1%~2.6%,婴幼儿为 10%~12%。
腮腺血管瘤浅表型表现为皮肤杨梅状鲜红色改变,深部型常表现为腮腺区肿大,引起面部畸形。病变在患儿出生 1 个月和 5 个月时发展迅速。
增殖期最初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周围绕以晕状白色区域,随即变成红斑并高出皮肤,高低不平似杨梅状。随婴儿生长发育,约在 4 周后快速生长。发生在腮腺区可引起畸形,部分患者还可能并发感染、溃疡、出血等。
血管瘤快速增长还可见于婴儿 4~5 个月时。一般在 1 年以后进入消退期。消退的过程缓慢,病损由鲜红变成暗紫、棕色,皮肤可呈花斑状。
目前尚无办法判断血管瘤是否能够消退以及消退的程度,其完全消退率仅为 40%。多数为不完全消退,大面积血管瘤消退后常遗留局部色素沉着、瘢痕、纤维脂肪块、皮肤下垂等。
腮腺血管瘤的常见症状包括:
腮腺血管瘤是先天性疾病,目前病因不明,尚无明确有效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