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轻微时没有症状,因此长期吸烟病史或者具有肺癌危险因素者需要格外留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定期体检,留意有无咳嗽、咳痰、咳血等呼吸系统症状,及肢体颜面肿胀等不适。
一旦患者发觉自己出现以下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肺部恶性肿瘤为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主要病因,因此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检查尤为重要。
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完全或不完全性上腔静脉及其主要分支阻塞,导致上腔静脉系统血液回流受阻、侧支循环形成为主要临床征象的一组症候群。
针对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治疗,可以分为两大类:病因治疗和减症治疗。其中病因治疗主要包括放疗、化疗及外科手术治疗等,减症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提高生存质量为目的,包括各种旁路转流或者分流术、上腔静脉重建术、血管内支架移植术等。
减症治疗是指缓解患者的症状,以赢得时间,明确病因,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限制患者的水钠摄入,以及早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利尿剂,可以大大减轻头面部浮肿、脑水肿和气管压迫症状,尤其对淋巴瘤效果好。由于缺氧、高碳酸血症,血粘度增加,流动慢,容易形成血栓,可以适当的进行抗凝治疗。
对保守治疗无效的恶性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或者血管腔内介入术缓解症状。目前常用介入治疗,如内支架置入术、球囊扩张术、溶栓术和吸栓术,其中应用最多的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与放疗、化疗等病因治疗相比能迅速地缓解上腔静脉阻塞症状,与外科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易耐受、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的特点,因此广泛应用于急性发病、放化疗未能取得预期效果或复发、无手术指征的良恶性疾病所致的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症状缓解消失大多在术后 24 小时内。
病因治疗主要包括放疗、化疗及外科手术治疗等。对于广泛转移者,首先应给予足量的化疗,以控制全身播散,然后对局部病灶放疗,以减少复发。外科手术对良性病因所致的上腔静脉阻塞有效,对化疗、放疗不敏感的恶性肿瘤也可用外科手段作姑息性治疗,但效果往往不甚理想。总之,恶性肿瘤性患者预后差,早期避免误诊可赢得手术机会,及早化疗对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存质量也有一定临床意义。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病因复杂,大多为恶性胸腔肿瘤,以支气管肺癌最多见,主要为右侧中央性肺癌,其中小细胞肺癌占 41%。儿童和青壮年以淋巴瘤多见,占 10%。其他有胸腺癌、胸内甲状腺肿、畸胎瘤食管癌及纵隔原发或继发恶性肿瘤等。
良性病变仅占 3%,如慢性纵隔炎或慢性纵隔淋巴结炎以中老年常见,有损伤及肺部感染史,也可为特发性。
其他有上腔静脉病变及继发病变,如上腔静脉静脉炎' target='_blank'>血栓性静脉炎、结核性上腔静脉炎,以及导管插入引起的血栓形成等;胸腔手术后,纵隔局部血肿压迫上腔静脉;心肌梗死后,室壁瘤' target='_blank'>假性室壁瘤压迫右心房,引起上腔静脉回流不畅,均可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患者病情较轻时,一般不会出现症状。病情进一步发展,会导致患者的静脉变窄、堵塞时,会出现静脉回流障碍等症状。
上腔静脉综合征存在五大症状和体征:
其起病较慢,病初常为面部浮肿,渐向颈胸部蔓延,继而病情迅速发展,急剧恶化,尤以纵隔肿瘤性为著,其主要表现有:面、颈、胸及上肢肿胀淤血,渐进性呼吸困难,胸腹壁浅静脉扩张,鼻塞,舌头肿大,声嘶,球结膜充血水肿,严重者视物不清,头晕头痛,恶心,嗜睡、昏迷等颅内压增高,甚至中枢性呼衰死亡。
此外还有原发病特殊表现,如恶性胸腺瘤常伴有重症肌无力等。压迫症状与肿瘤生长方向和压迫部位有关,向后压迫气管食管并累及喉返神经时出现呼吸困难、咽下困难、声音嘶哑,向两侧压迫肺门时可出现肺不张,压迫胸导管致其压力升高破裂可造成乳糜胸,临床易误诊为脓胸或结核性胸膜炎。其他常见有膈肌麻痹症、Homer 综合征等。
除了年龄和家族病史之外,多数危险因素是可以预防或控制的。做到以下几点,可以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