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患者发生剧烈胸痛、胸闷、呼吸困难,且数分钟内无法自行缓解,应该立刻拨打急救电话或由他人开车送往就近医院接受急救治疗[1]。
医生会询问临床症状和既往病史,进行体检和听诊,并结合心电图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作出临床诊断[1][4]。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至终末期,所形成的一种临床危急重症。在此过程中,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凝血反应,血栓造成冠状动脉严重梗阻,致使心肌供血中断,导致心肌组织因缺氧而坏死。心肌梗死一旦发作,可能会有致命危险,因此患者在早期感到有心肌缺血的相关症状,就应该尽早接受治疗,积极控制病情。国际、国内各权威组织,正不断优化心肌梗死的治疗理念和诊疗路径,力争降低患者的病死率[1][2]。
心肌梗死发作后,每分每秒都可能有心肌细胞坏死。时间就是心肌,心肌就是生命。为了挽救心肌,急救治疗的关键就在于尽快恢复心肌的血流供应,确保心肌细胞获得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主要治疗方式包括服用药物、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1]。
冠状动脉由于病变发生梗阻,造成心肌严重缺血、缺氧、坏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此外还可能是冠状动脉痉挛,或其他心脏病变和医疗操作所致[1][3]。临床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中老年人群、长期吸入香烟烟雾、心肌梗死家族病史、伴有其他慢性心血管疾病、缺乏运动,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1]。
人体心脏发挥正常的泵血功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和能量,这都依赖于冠状动脉充足的血流供给。当冠状动脉由于病变而发生一处或多处血流中断时,就会造成心肌严重缺血、缺氧、坏死[1][3]。
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进展的因素,基本都是心肌梗死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1]:
心肌梗死患者的特征,临床表现就是持续性剧烈胸痛,且服药无法缓解,心脏感到遭受重压、挤捏。其他心肌梗死的常见症状,还包括呼吸困难、腹痛、恶心、呕吐、疲乏、头晕、胸痛向肩部、颈部、下巴、手臂放射[1][4]。
心肌梗死的主要临床特征包括[1][4]:
若心肌梗死的病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可引发严重的并发症[1][4]:
预防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方法是保持心脏健康,降低发病风险[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