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往有基础心脏病、紧张、手术、心肌炎或服用洋地黄等药物后出现心悸、一过性意识丧失、胸痛等症状患者,应及时就诊。
医生会在详细询问病史、认真查体(特别是心脏听诊)的基础上,结合心电图等检查,做出相应的诊断。
诊断:
由于患者对本病缺乏认识、且伴有不同程度的心悸、失重感、超重感、停跳感,需要同时进行身体和心理护理[5]。
生活中患者应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避免剧烈运动,注意保暖。
用药过程中观察疗效及期前收缩减少的情况,防止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副作用。
定期复查心电图,以及时发现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
本病可见于无任何心脏病的人群,被认为是功能性期前收缩,患者缺乏对本病的认识,出现心悸、失重感、噎感,容易出现焦虑、担忧甚至恐惧心理,此时应主动向医生咨询病情,了解疾病知识,消除思想顾虑和紧张心理。家属应多关心、陪伴患者。
患者应注意调整饮食,戒烟戒酒,不饮咖啡、浓茶,应摄入低盐、高蛋白、高维生素、含钙丰富、易消化的新鲜食物。
室性期前收缩又称为“室性早搏”,是指希氏束分支以下心室肌细胞提前除极而产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类型,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增加。
首先医生会评估患者的症状、化验、心电图、既往心脏病史;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治疗方法[4]。
室性期前收缩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见于正常人。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心脏病、手术、麻醉、药物、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镁)、过量烟酒、咖啡等原因也可引起期前收缩[2]。
各种心脏病,如冠心病急性心肌缺血或陈旧性心梗、肌病' target='_blank'>心肌病、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心衰、高血压等[3]。
可发生室早,紧张、焦虑、疲劳、浓茶、咖啡、饮酒是常见诱因。
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尿毒症患者也会引起室性期前收缩。
如复极延迟综合征、Brugada 综合征等。
抗心律失常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洋地黄中毒、三环类抗抑郁药物中毒;
低钾血症:引起心室肌细胞自律性增高,产生室性期前收缩;
低镁血症:容易触发心室肌活动,形成折返,产生室性期前收缩。
情绪紧张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左室假腱索,缺氧、麻醉、外科手术等机械、电、化学刺激心肌细胞均可诱发室性期前收缩。
偶发室早没有明显症状,或仅有原发病的症状;频发室早多有心悸不适[1]。长期频发室早可引起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
随着病情进展,尤其是合并基础心脏病者,可出现心绞痛、急性心衰、心肌梗死' target='_blank'>急性心肌梗死、低血压等,危及生命。心脏听诊第一心音增强,之后可出现长间歇。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患者可感到心悸,类似电梯快速升降的失重或超重感,或有力的心脏搏动,或心脏停跳感;部分患者出现咽或胸部涌动感或噎感。可伴头晕、胸闷、乏力等不适。
合并基础心脏病的患者,若长期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心室充血时间缩短,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细胞缺血缺氧,从而带来胸部不适或胸痛。
部分患者患心肌梗死' target='_blank'>急性心肌梗死、二尖瓣狭窄等严重心脏疾病,伴室性期前收缩时可能出现血压降低甚至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