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776-356 出国就医服务电话

预约国外小脑梗死,最快 1 个工作日回馈预约结果

出境医 / 知名医生 / 小脑梗死

小脑梗死

小脑发生缺血缺氧引起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称为小脑梗死。主要由为脑供血的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或栓塞引起。高危因素主要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缺乏运动、腹部肥胖、心脏疾病、不良饮食习惯、饮酒、糖尿病和心理压力大等。小脑损害主要引起眩晕共济失调,可能表现为头晕,伴视物旋转、走路不稳等。小脑梗死可能合并脑干等其他部位的梗死,严重时可能影响呼吸心跳,引起脑疝导致死亡。发病后即使就诊,尽早行药物溶栓或介入治疗。患者在康复期应改善生活方式,严格管理脑梗死高危因素,并进行规范的药物治疗,不应盲目停药。

就医

若出现眩晕、走路不稳、面部及肢体感觉异常、肢体无力瘫痪吞咽困难等小脑梗死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完善相关检查化验,以免延误静脉溶栓或动脉取栓的时机。

哪些情况需及时就医?

出现眩晕、走路不稳,伴或不伴面部及肢体的感觉异常、肢体无力或瘫痪吞咽困难等症状时,应记录首次出现症状的时间,若于睡眠中起病,应以最后表现正常的时间作为起病时间,并尽快前往附近医院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 神经内科
  •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

医生可能建议如下检查。

  • 颅脑 CT。急诊平扫 CT 可准确识别绝大多数颅内出血,并帮助鉴别非血管性病变(如脑肿瘤),是疑似脑卒中患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 颅脑磁共振成像(MRI)。评估颅内结构,对检测脑梗死' target='_blank'>急性脑梗死敏感。
  • 颅脑血管检查。医生会依据患者情况进行选择,包括颅脑CT血管造影(CTA)、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及脑部彩超(TCD)等,主要用于评估颅内血管情况。颈动脉超声对发现颅外颈部血管病变,特别是狭窄和斑块很有帮助。
  • 心电图检查及心脏彩超。用于评估心血管系统受累情况,有助于发现导致卒中的疾病。
  • 血、尿化验检查。有助于发现导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或疾病。具体检查指标可能包括:
    • 血常规、尿常规;
    • 肝功能、肾功能;
    • 凝血功能;
    • 血脂情况;
    • 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
    • 同型半胱氨酸;
    • 风湿相关化验,如风湿三项、风湿抗体系列、ANCA 等;
    • 肿瘤标记物;
    • 甲功五项和甲状腺炎检查;
    • 传染病相关化验。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 既往有无类似发作史?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是否缓解?
  • 有无其他症状,如饮水呛咳、肢体无力、急性记忆力下降等?
  • 既往有无脑梗死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等病史?是否用药?
  • 有无其他上述未提及的病史?
  • 是否抽烟?有无酗酒习惯?
  • 平日生活作息是否规律?是否规律进行体育运动?饮食偏好?
  • 是否有卒中高血压、糖尿病及血脂异常等家族史?
  • 近期服用哪些药物?
  • 有无过敏史?是否对碘过敏?体内是否存在金属、起搏器等,是否可行 MRI?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 是如何患上脑梗死的?存在哪些危险因素?
  • 目前有哪些治疗方法?哪种方法最适合自己的病情?是否可行溶栓或取栓治疗?
  • 需要长期服药吗?服用哪些药物?可能产生哪些副作用?什么时候需要停药复诊?
  • 是否需要调整某些生活习惯?
  • 目前的症状是否会留有后遗症?应该如何进行康复锻炼?

日常

改善生活方式,管理脑梗死危险因素及规范进行药物治疗,是脑梗死患者日常自我管理的要点。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 戒烟限酒。
  • 均衡饮食。降低钠摄入,同时增加钾摄入;推荐增加水果、蔬菜和低脂乳制品,减少饱和脂肪酸摄入的 DASH 饮食(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降低血压,降低卒中风险。
  • 控制体重,适度锻炼。
  • 监测血压、血糖及血脂。
  • 管理好危险因素。
  • 坚持服用预防药物:若无禁忌,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及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不应随意停药。

小脑梗死介绍

小脑发生缺血缺氧引起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称为小脑梗死

  • 主要由为脑供血的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或栓塞引起。
  • 高危因素主要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缺乏运动、腹部肥胖、心脏疾病、不良饮食习惯、饮酒、糖尿病和心理压力大等。
  • 小脑损害主要引起眩晕共济失调,可能表现为头晕,伴视物旋转、走路不稳等。
  • 脑梗死可能合并脑干等其他部位的梗死,严重时可能影响呼吸心跳,引起脑疝导致死亡。
  • 发病后即使就诊,尽早行药物溶栓或介入治疗。
  • 患者在康复期应改善生活方式,严格管理脑梗死高危因素,并进行规范的药物治疗,不应盲目停药。

美国小脑梗死治疗

脑梗死治疗时间窗内可考虑静脉溶栓治疗或动脉取栓治疗等,一般治疗原则是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抗血小板及他汀稳定斑块,以及治疗并发症等。病情平稳时应进行早期康复治疗,针对出现病变的血管进行评估并进一步行外科处理。

急性期治疗[5]

  • 静脉溶栓:是实现血管再通的首选方法。主要溶栓药物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尿激酶(UK)等。超早期内(<4.5 小时)给予 rt-PA 静脉溶栓,可以显著改善脑梗死' target='_blank'>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结局。
  • 动脉取栓:适用于发病 6 小时内。通过介入手术,利用介入导管和网兜,到达造成脑梗死的病变血管并移除堵塞血管的栓子。
  • 改善循环:
    • 扩容:对于低血压或脑血流低灌注所致的脑梗死' target='_blank'>急性脑梗死,如分水岭梗死,可考虑扩容治疗,但这可能加重脑水肿、心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应密切注意。
    • 改善脑循环:目前国内指南上提到的改善脑循环的药物主要有丁基苯酞及人尿激肽原酶。
  • 营养神经及神经保护:目前较为常用的有依达拉奉及胞二磷胆碱,神经保护剂的疗效与安全性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临床试验以进一步验证。
    • 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阿司匹林能显著降低病死率,减少卒中复发,仅轻度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通常会使用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对于轻型卒中患者,早期(发病后 24 小时内)联合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 21 天,可减少 90 天内缺血性卒中的复发率,随后可改为单药维持治疗。
    • 降血脂,稳定斑块:发病后应尽早对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以预防复发,他汀类药物的种类及治疗强度一般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目前较常用的有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
    • 抗凝治疗。急性期抗凝治疗存在争议,目前我国指南对大多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不推荐无选择地早期进行抗凝治疗,除少数特殊患者(例如放置心脏机械瓣膜、房颤等),医生将综合评估、权衡利弊后进行抗凝治疗。
    • 降压治疗。脑梗死急性期适度的血压升高可以保证颅脑灌注,盲目降压可能加重缺血。若患者血压较高,一般高于 200/100 毫米汞柱(mmHg)时,医生才考虑予以药物降压治疗。
  • 传统医药:关于传统医学对脑梗死治疗的疗效,目前的相关报道较少。中成药和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未确定,尚需更多高质量研究进一步证实。

并发症处理[5]

  • 对于颅压升高及脑水肿患者,医生可能根据颅脑水肿的情况,适当予以甘露醇、甘油果糖脱水剂对症处理。严重颅内高压或出现脑疝者,可能需要行去骨瓣手术减压。
  • 对于肺炎、泌尿系感染等合并感染,医生会根据病情决定采用抗感染治疗,但指南并不推荐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康复治疗

病情稳定后,肢体瘫痪吞咽困难等患者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

外科治疗

针对脑梗死的病变血管,病情平稳后可以考虑行血管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改善脑血流灌注。针对不同病因,可选择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

疾病发展和转归

研究表明,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1 年内卒中复发率、致残率及全因死亡率均较高,恢复情况差,持续服用预防复发的药物对降低死亡风险、改善恢复情况十分重要。因此,卒中后应尽早开始并持续服用预防药物,不应盲目停药,若出现不良反应,建议就诊请医生帮助调整用药方案。

导致小脑梗死的因素

主要由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或栓塞引起。高危因素主要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缺乏运动、腹部肥胖、心脏疾病、不良饮食习惯、饮酒、糖尿病和心理压力大等,上述 10 个危险因素可解释大约 90% 的卒中风险。

常见原因有哪些[2]

小脑主要由后循环中的小脑后下动脉(PICA)、小脑前下动脉(AICA)和小脑上动脉(SCA)供血支配,梗死的常见原因如下:

哪些人易患病[3][4]

  • 血脂异常,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甘油三脂血症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患者。
  • 吸烟及被动吸烟者。
  • 糖尿病患者。
  • 心脏疾病患者。心房颤动(房颤)是导致脑栓塞的主要原因,房颤患者中缺血性卒中的发病风险较一般人群增加 4~5 倍。其他常见原因还包括卵圆孔未闭等。
  • 高血压患者。我国指南规定,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 3 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可以诊断为高血压
  • 缺乏运动者。现有研究已经证实,与缺乏运动者相比,适量增加运动者脑卒中的发生风险降低 25%~30%。身体活动的保护作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降低血压、减少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等产生。
  • 腹型肥胖者。即男性腰围 ≥102 厘米,女性腰围 ≥88 厘米。
  • 不合理饮食者。
  • 饮酒者。每日酒精摄入量不宜超过 14 毫升。
  • 心理压力大的人群。
  • 其他。尚未被充分证实或有可能控制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包括头痛' target='_blank'>偏头痛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代谢综合征、口服避孕药、绝经后激素治疗、恶性肿瘤等高凝状态、睡眠呼吸暂停、药物滥用、炎症和感染等。

小脑梗死症状

小脑损害主要引起眩晕共济失调,可能表现为头晕,伴视物旋转,走路不稳等。合并脑干等其他部位梗死时,可能出现面部及肢体麻木或感觉异常、肢体无力或瘫痪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影响呼吸心跳,引起脑疝导致死亡。

常见症状有哪些[1][2]

  • 头晕眩晕:可能伴视物旋转,患者自我感觉天旋地转,不敢睁眼,伴恶心感,有时可伴耳鸣。
  • 共济失调:可能表现为走路不稳,容易摔倒,或走路跑偏,偏向一侧。
  • 单侧小脑上动脉内侧支梗死可引起眼跳,眼球扫视范围异常(向一侧扫视范围过度、向另一侧扫视范围过小),并可引起病灶侧肢体辨距不良。
  • 单独累及小脑上脚的梗死可表现为眼部扭转、说话发音异常、肢体运动不协调等,但没有眼球异常扫视的症状。
  • 当累及后循环其他部位时,可能出现面部感觉异常、肢体瘫痪等。

10%~25% 的小脑梗死可能产生占位效应,大面积小脑梗死可能出现脑疝,严重时影响呼吸心跳,甚至导致死亡。

小脑梗死预防

除年龄、性别、家族史等因素无法改变外,其他脑梗死危险因素是可控可防的。应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以预防或延缓脑卒中事件的发生。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 戒烟限酒;
  • 均衡饮食;
  • 控制体重;
  • 适度锻炼;
  • 定期体检,对于一些危险因素,如心脏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及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可以通过定期体检得以发现,通过正确的药物治疗及早干预,可以预防或延缓脑梗死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