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询问病史和症状后,会进行查体。如果发现心脏杂音、脾脏肿大和指甲下出血等体征,可能还需要进行血液指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MRI(磁共振成像)或 CT 扫描等检查。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危险人群,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前往心内科就医。
卒中是严重并发症之一。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应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
医生可能进行以下检查帮助确诊,查找病因:
生活管理重点在于,有中高度危险性心脏病(如心脏瓣膜病、二尖瓣脱垂、先天性心脏病等)的患者,在进行医疗损伤性操作时,应进行常规抗菌素预防,避免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避免可能导致皮肤、黏膜感染的创伤。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是指病原体直接感染心脏瓣膜、心室壁内膜,导致心脏瓣膜或内膜发生感染。病原体(大部分是细菌、真菌)通过口腔、皮肤、黏膜等部位进入人体,通过血液到达心脏,在病变的瓣膜或心内膜上生长繁殖,就会发生心内膜炎。病情严重时,可引起全身各部位出现并发症。
50 岁以上老年人较为常见,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也可发生。男性发病率约是女性的两倍。
还有一部分心内膜炎不是由感染性因素引起的。本篇主要介绍感染性心内膜炎。
病原体会通过身体的伤口或黏膜感染进入体内血液循环中,在心脏内膜或瓣膜内生长繁殖,就会引起心内膜炎。
细菌、真菌或其他病原体进入血液,随着血流到达心脏,在病变的心脏组织或瓣膜“定居”、生长时,可引发心内膜炎。
病原体进入血液的途径包括以下几种:
不同程度的发热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最初表现。根据进入体内细菌的毒力、数量以及患者全身情况,严重者发病突然,伴有高热、寒战,全身毒血症状明显,病程急而凶险。多数患者起病缓慢,如发热、乏力、体重减轻等非特异症状,少数以并发症起病。随着病原体在心脏内不断生长,症状会不断加重,引起全身各部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一般情况下,感染几天内会快速出现以下症状:
心脏感染部位主要在心瓣膜,其表面附着的细菌、血小板、纤维蛋白、红细胞、白细胞会形成团块。这些团块称为赘生物,大而脆,容易碎落成感染栓子,随血流播散到身体各部位,引起相应器官的梗死或脓肿;病变严重者可形成心瓣膜深度溃疡和穿孔,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包括:
危险人群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重点在于避免口腔和皮肤、粘膜的损伤;接受医疗有创操作时,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如果属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危险人群,可采取以下方法帮助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