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776-356 出国就医服务电话

预约国外白细胞增多,最快 1 个工作日回馈预约结果

出境医 / 知名医生 / 白细胞增多

白细胞增多

白细胞具有为人体抵抗病菌,净化血液的作用,是血液中重要的细胞成分,用来帮助辅助诊断疾病,它的增多可看作是机体自我的保护反应。白细胞增多其实是一种患者或家人无法或很难发现的异常情况,往往是做血常规时才得以发现。血液中白细胞总数(成人为>10×109/升),或者某一类型白细胞数值的增高。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增多所代表的意义不同,需要具体分析病因,通常以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但也不可忽视其他类型白细胞的变化,需要结合整体情况判断。白细胞数量正常参考值:成人(4~10)×109/升,新生儿(15~20)×109/升,6 个月~2 岁(11~12)×109/升。白细胞按照细胞类型分为 5 种,中性粒细胞(50~75%)、嗜酸性粒细胞(0.5~5%)、嗜碱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3~8%)。依据病因可分为生理性增多和病理性增多。白细胞增多常常可见于某一类疾病的表现,如感染,经过有效治疗会缓解;发热、出血,伴肝脾淋巴结肿大,如白血病;有不明原因的乏力,体重减轻,要考虑肿瘤的可能性。多个系统的疾病都可能导致白细胞增多。如治疗效果不佳,要考虑进一步明确病因。当白细胞增多时,可伴有发热、咳嗽、头晕乏力或是局部感染情况,亦或伴有出血、淋巴结肿大、胸骨压痛等不适症状。当第一次检查无明显症状或体征且提示白细胞增多时,可随即在一周内进行第 2 次检查排除生理性波动,以防误诊。白细胞增多应首先考虑细菌感染和骨髓造血功能失常。明确病因后,采取抗感染、输血止血、消炎止痛等对症治疗,必要时可以选择放疗和化疗方式,发现肿瘤可选择手术治疗。如果白细胞持续增高,且伴有明显的消瘦和低热,要警惕肿瘤;伴有不明原因的出血和感染,要警惕不良预后的血液系统疾病。

就医

何时就医

出现下列情况应引起警惕,建议及时就医查明原因:

  • 出现 1 周内 2 次以上查出白细胞持续性增高或伴有不适症状,及时就医,查明病因。
  • 出现白细胞增多伴头晕乏力、心慌胸闷等症状,而且长期存在,需及时就医。
  • 有白细胞增多伴发热、咳嗽咳痰等。如果症状感较轻可暂时观察;若症状加重或发作频繁,或伴有呼吸困难时,需就医。
  • 白细胞增多伴有腹泻呕吐等,症状较轻可以口服药物在家休息;如果症状不能好转,甚至出现剧烈腹痛,要及时就医。
  • 白细胞增多伴有不明原因的出血、发热、肝脏肿大等,要及时就医检查[4]
  • 白细胞增多伴有长期存在体重下降,伴或不伴低热,要及时就医查明原因。

一旦发现下列情况,应立即前往急诊或拨打 120 急救电话:

  • 突然头晕乏力明显,继而呼吸困难、胸闷难忍等,应立即就诊。
  • 出现剧烈腹痛,大汗淋漓,要立即就诊。
  • 出血明显,腹部(肝脏)肿痛,低热不退,应立即就诊。

就诊科室

  • 呼吸科:如出现白细胞增多伴咳嗽、咳痰、发热等情况,建议到呼吸科就诊。
  • 消化科:如出现白细胞增多合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血等情况,建议到消化科就诊。
  • 肾内科:如出现白细胞增多伴有尿中许多细小的泡沫,早晨眼睑浮肿等情况,建议到肾内科就诊。
  • 心内科:如出现白细胞增多,伴有胸闷、心慌、下肢水肿等情况,建议到心内科就诊。
  • 血液科:如出现经常白细胞增多,伴反复感染发热、皮肤黏膜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情况,建议到血液科就诊[4]
  • 内分泌科:如出现白细胞增多,伴有怕冷、便秘、月经不调等情况,建议到内分泌科就诊。
  • 心理科或精神科:如有白细胞增多伴长期失眠、心情低落、食欲不振等情况,建议到心理科或精神科就诊[3]

就医前准备

就医前,请准备好既往病史资料及用药信息,并认真思考和回答下列问题,这些信息有助医生准确、快速地判断病情:

  • 您白细胞增多多长时间,是否有持续性增高?
  • 您有咳嗽发热吗?
  • 您有没有恶心呕吐或者腹泻?
  • 您有没有摸到颈部或者腹部的异常肿大?
  • 您近期有没有体重的明显减轻?
  • 您有没有身体部位哪里有异常的出血?
  • 您是否出现头晕乏力
  • 您有没有关节肌肉骨头的疼痛?

常用检查

医生可能会采取下列检查以明确诊断:

  • 体格检查: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可以初步判断各系统是否正常。

医生还可能进行下列检查以判断导致该症状的原因:

  • 血常规和 C 反应蛋白检测:初步判断有没有血液疾病或感染。
  • 骨髓检查及细胞学检测:进一步分析判断血液系统疾病[1]
  • 生化及免疫学检查:辅助确诊白血病淋巴瘤等疾病[1]
  • 肝肾功能检测:明确有没有肝肾的功能不全。
  • X 线和 CT 检查:可以发现肺部炎症或者异常肿瘤。
  • 心脏超声和心肌酶谱检查:用于排查心脏疾病。
  • 核磁共振检查:可用于发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以及一些肿瘤性的疾病。
  • 肿瘤标志物检测:用于肿瘤的初步排查。
  • 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观察染色体或者基因的异常[1]

白细胞增多介绍

白细胞具有为人体抵抗病菌,净化血液的作用,是血液中重要的细胞成分,用来帮助辅助诊断疾病,它的增多可看作是机体自我的保护反应。白细胞增多其实是一种患者或家人无法或很难发现的异常情况,往往是做血常规时才得以发现。血液中白细胞总数(成人为>10×109/升),或者某一类型白细胞数值的增高。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增多所代表的意义不同,需要具体分析病因,通常以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但也不可忽视其他类型白细胞的变化,需要结合整体情况判断。

  • 白细胞数量正常参考值[4]:成人(4~10)×109/升,新生儿(15~20)×109/升,6 个月~2 岁(11~12)×109/升。白细胞按照细胞类型分为 5 种,中性粒细胞(50~75%)、嗜酸性粒细胞(0.5~5%)、嗜碱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3~8%)。
  • 依据病因可分为生理性增多和病理性增多。
  • 白细胞增多常常可见于某一类疾病的表现,如感染,经过有效治疗会缓解;发热、出血,伴肝脾淋巴结肿大,如白血病;有不明原因的乏力,体重减轻,要考虑肿瘤的可能性。多个系统的疾病都可能导致白细胞增多。如治疗效果不佳,要考虑进一步明确病因。
  • 当白细胞增多时,可伴有发热、咳嗽、头晕乏力或是局部感染情况,亦或伴有出血、淋巴结肿大、胸骨压痛等不适症状。
  • 当第一次检查无明显症状或体征且提示白细胞增多时,可随即在一周内进行第 2 次检查排除生理性波动,以防误诊。白细胞增多应首先考虑细菌感染和骨髓造血功能失常。明确病因后,采取抗感染、输血止血、消炎止痛等对症治疗,必要时可以选择放疗和化疗方式,发现肿瘤可选择手术治疗。
  • 如果白细胞持续增高,且伴有明显的消瘦和低热,要警惕肿瘤;伴有不明原因的出血和感染,要警惕不良预后的血液系统疾病。

美国白细胞增多治疗

治疗方法

对于白细胞增多,医生可能采取下列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 抗生素:对肺炎、急性胃炎、肠炎等感染性疾病,会使用如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头孢曲松等抗生素治疗。
  • 降压药和利尿剂:对心肾疾病导致的疾病,要以控制心肾功能不全为主,常用的如美托洛尔、依那普利、呋塞米等。
  • 支持治疗:有严重贫血者或者出血者,可输注红细胞和血小板,粒细胞缺乏者应注意防止感染的发生。如果有严重的白细胞堆积,要及时进行白细胞清除[1]
  • 化疗:针对不同的白血病分型采取不同的方案治疗。如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采用长春新碱和泼尼松诱导缓解治疗,后期逐渐强化稳固治疗;对于白血病' target='_blank'>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采用伊马替尼、尼罗替尼、达沙替尼和博斯汀等药物治疗[7]。对于淋巴瘤可采取化疗加放疗的治疗方法。化疗期间可配合中医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缓解病情,促进患者的恢复。

手术治疗

对严重的恶性肿瘤,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对于脾肿大患者,在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征后可考虑脾切除[5]

其他治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往往被广泛运用,目的是通过尽快恢复骨髓的功能,同时产生免疫介导的抗白血病效应[6]

导致白细胞增多的因素

常见原因

引起该症状的常见原因包括:

  • 生理性增多:剧烈运动后、情绪波动后、女性妊娠后期、饱餐后、酷暑及严寒环境下。人的不同年龄段白细胞数目也有差异,如幼龄时期往往会比成年期多,以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增多为主[3]。人一天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也存在着变化,下午较早晨为高。
  • 感染性增多:常为局部或全身感染,以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多见,亦可见真菌感染等。
  • 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 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 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肺炎、肺脓肿等。
  • 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性肠炎、慢性胃炎、病毒性肝炎、急性胰腺炎等。
  • 泌尿系统疾病:如慢性肾功能不全及尿毒症等。
  • 心血管系统疾病: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 target='_blank'>急性心肌梗死等。
  • 免疫系统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呼吸道及全身的过敏反应等[3]
  • 肿瘤:如肝癌胃癌肺癌等。
  • 药物或毒物中毒:如糖皮质激素中毒、儿茶酚胺中毒、汞中毒等。
  • 其他:如烧伤、大出血、术后反应急性期等。

发生机制

白细胞增多的发生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各种生理或病理因素刺激下,儿茶酚胺物质分泌增多,会导致骨髓释放到外周循环血液的粒细胞增多。
  • 不成熟白细胞的积累:由于早期细胞分化异常或发生突变导致白细胞生成出现问题,白细胞出现积累而致总数增加。

高危人群

存在下列情况的人群更容易出现白细胞增多的症状:

  • 长期接触或暴露在放射线下的医护人员。
  • 老年人体质较差,抵抗力降低,更容易感染导致白细胞增多。
  • 患慢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的人群免疫系统紊乱,患病风险增大。

白细胞增多预防

日常护理

  • 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水果和蔬菜,如西红柿、玉米、橘子等,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同时避免辛辣冰冷食物,保护胃肠道的消化。
  • 家庭生活:早睡早起,不熬夜,保证内分泌平衡。
  • 药物:感染性疾病要按照医嘱服药,注意保暖防护,体质较差的人可配合太极、八段锦等功法适当活动从而恢复抵抗力。
  • 术后:应注意伤口清洁,适当锻炼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伤口的愈合。有出血患者可以多吃含铁的食物,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或者可通过中药养气补血调理身体,加强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