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776-356 出国就医服务电话

预约国外小儿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最快 1 个工作日回馈预约结果

出境医 / 知名医生 / 小儿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

小儿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

本病是以 T 淋巴细胞异常增生,伴高内皮血管及滤泡树突状细胞增生,为主要特征的外周 T 细胞淋巴瘤。在过去,该病被认为是由异常的免疫反应引起的,常常伴有异常的蛋白血症,被称为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伴异常蛋白血症),修订的欧美淋巴瘤分类把将其正式命名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 T 细胞淋巴瘤。欧洲国家发病率高。北美与亚洲近似,后者年发病率为每十万人约 0.05 人次。发病年龄多在 60~65 岁,小儿少见。没有公认的危险因素和确切的病因,很多血管免疫母细胞性 T 细胞淋巴瘤患者,在发病之前曾接触过药物(特殊的抗生素) 、经历过感染(病毒/细菌/真菌),或患有免疫调节异常的过敏反应。该病预后根据 IPI(国际预后指数)分为低,中低,中高,高危组。分期:Ann Arbor 分期系统: Ⅰ期,病变仅限于一个淋巴结区;Ⅱ期,病变累及横膈同侧 2 个或更多的淋巴结区;Ⅲ期,横膈上下皆有病变;Ⅳ期,一个或多个结外器官广泛受累,或有肝脏或骨髓受累。最常见的症状为全身淋巴结肿大,伴随全身症状(常见发热、体重减轻、盗汗等) , 随后出现肝脾肿大。近 70% 患者的骨髓受到侵犯;50% 的患者有皮肤病变,表现为红疹、结节性病变和荨麻疹等;90% 的患者就诊时已发展到了疾病晚期。 治疗主要为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靶向治疗和挽救治疗。该病为侵袭性淋巴瘤,有恶性肿瘤表现,还可引起免疫力减低,可继发 B 细胞淋巴瘤,免疫性溶血。患者大多数死于感染。治疗后容易复发,预后较差,IPI 评分高危患者的 3 年总生存率仅约 35%。染色体检查,提示合并染色体异常和复杂核型者预后差,IPI 评分高预后差。对于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在其开始 3~8 年内,大约 25% 的患者会转化为 T 细胞淋巴瘤
血液

就医

多数患者以急性全身症状起病,如发热、 盗汗、体重减轻、周身皮疹。就诊时常为疾病晚期,早期病人常无症状。如发现无症状的多发淋巴结肿大,应及时就医。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多数患者合并感染,此为该病最主要死亡原因。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 全身淋巴结区,如颈部、腋窝、腹股沟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
  • 腹部硬质包块。
  • 高热至 39℃ 以上且抗生素疗效差。
  • 反复出现的斑丘疹、荨麻疹。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 呼吸困难。
  • 神智淡漠,脉搏细弱。

建议就诊科室

  • 血液科

医生如何诊断小儿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

根据血常规、生化、骨髓、淋巴结或活检可诊断该病。

  • 血常规可表现为贫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全血减少、白细胞增多等。
  • 生化可表现为肝肾功能损害、LDH(乳酸脱氢酶)升高、间接胆红素增高。
  • 60%~90% 病例累及骨髓,骨髓中可见异常淋巴细胞。行骨髓细胞的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重排和染色体检查,可协助评估疾病预后。
  • 活检为诊断金标准:淋巴结或结外病变的活检可诊断病变。病例表现为:
    • 消失的淋巴结构,突出的树枝状高内皮微静脉和多细胞浸润,包括反应性淋巴细胞,免疫母细胞,浆细胞,炎性细胞和 CD3+(T淋巴细胞)、CD4+(辅助性 T 细胞)大小不一的非典型淋巴细胞。
    • 许多病例表达正常 T 滤泡辅助细胞的标志物,例如 BCL6(原癌基因),CD10,CXCL13(B 淋巴细胞趋化因子)和 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
    • EB 检测可见阳性。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家属哪些问题?

  • 是否发热?夜间大汗?体重下降?每天发热最高达多少度?是否可自行降至正常?
  • 全身是否能触摸到包块?
  • 是否有反复出现的皮疹?局部有没有瘙痒感觉?
  • 是否存在乏力、心慌、呼吸困难、面色蜡黄?
  • 是否存在多个关节的疼痛?

患者家属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 疾病到哪个阶段(分期、分组)了?
  • 是否能行移植治疗?
  • 大概还能活多久?
  • 哪种治疗方案效果好?大概费用要多少?

日常

该病病因及危险因素尚不明确,可能与药物、感染有关,日常生活中避免相关接触。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 避免滥用抗生素;
  • 注意锻炼,加强营养,增强体质,避免感染;
  • 避免接触有毒及有放射性物质;
  • 如有发热、皮疹、皮下包块、体重下降等可疑症状,应积极就医。

小儿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介绍

本病是以 T 淋巴细胞异常增生,伴高内皮血管及滤泡树突状细胞增生,为主要特征的外周 T 细胞淋巴瘤。在过去,该病被认为是由异常的免疫反应引起的,常常伴有异常的蛋白血症,被称为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伴异常蛋白血症),修订的欧美淋巴瘤分类把将其正式命名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 T 细胞淋巴瘤

  • 欧洲国家发病率高。北美与亚洲近似,后者年发病率为每十万人约 0.05 人次[1]。发病年龄多在 60~65 岁,小儿少见[2]
  • 没有公认的危险因素和确切的病因,很多血管免疫母细胞性 T 细胞淋巴瘤患者,在发病之前曾接触过药物(特殊的抗生素) 、经历过感染(病毒/细菌/真菌),或患有免疫调节异常的过敏反应[1]
  • 该病预后根据 IPI(国际预后指数)分为低,中低,中高,高危组。
  • 分期:Ann Arbor 分期系统:
    • Ⅰ期,病变仅限于一个淋巴结区;
    • Ⅱ期,病变累及横膈同侧 2 个或更多的淋巴结区;
    • Ⅲ期,横膈上下皆有病变;
    • Ⅳ期,一个或多个结外器官广泛受累,或有肝脏或骨髓受累。
  • 最常见的症状为全身淋巴结肿大,伴随全身症状(常见发热、体重减轻、盗汗等) , 随后出现肝脾肿大。近 70% 患者的骨髓受到侵犯;50% 的患者有皮肤病变,表现为红疹、结节性病变和荨麻疹等;90% 的患者就诊时已发展到了疾病晚期[2]。 
  • 治疗主要为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靶向治疗和挽救治疗。
  • 该病为侵袭性淋巴瘤,有恶性肿瘤表现,还可引起免疫力减低,可继发 B 细胞淋巴瘤,免疫性溶血。患者大多数死于感染。
  • 治疗后容易复发,预后较差,IPI 评分高危患者的 3 年总生存率仅约 35%。染色体检查,提示合并染色体异常和复杂核型者预后差,IPI 评分高预后差。对于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在其开始 3~8 年内,大约 25% 的患者会转化为 T 细胞淋巴瘤[6]

美国小儿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治疗

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有: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挽救治疗、靶向治疗[3]

化疗

先进行化疗,诱导疾病达到缓解,化疗方案是以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化疗,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最新版的,关于 NHL 的治疗指南中一线化疗方案为 CHOP(一种治疗非淋巴瘤' target='_blank'>霍奇金淋巴瘤的化疗方案)。

移植

化疗达到缓解后,有条件应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以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诱导化疗,与自体干细胞移植联合,能更好地改善无进展生存期。

挽救治疗

复发及难以达到缓解的患者,挽救化疗可以略微改善患者总生存期,如普拉曲沙、罗米地辛、贝利司他、西达苯胺等药物。

其他治疗方法

靶向治疗:目前研究有效的包括:BCL-6 的小分子或肽模拟物抑制剂、abatacept、Amgen557、tacilizumab、STAT3 的抑制剂等药物,提示可能对该病有治疗作用,但还未行临床药物实验证实。

疾病发展和转归

该病预后较差,发现时常常为晚期,药物治疗有效率高,但复发也很常见。平均生存期少于 36 月,感染是最常见的死因。研究表明接受联合化疗的患者,生存期长于单用激素患者,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3~4 年总生存率可达 59%~64%[1][5]

导致小儿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的因素

该病机制及病因尚不明确。

小儿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 目前没有确定的病因,一些感染性疾病与该病可能有关,包括细菌、真菌与病毒引起的感染,如结核杆菌、隐球菌、EB 病毒、人类疱疹病毒(HHV-6、HHV-7、HHV-8)、人类 T 淋巴细胞病毒(HTL V-1)、黄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丙肝病毒[2]
  • 可能与药物相关,大部分患者有抗生素服用史,1/3 病例有药物过敏史,如青霉素、磺胺类[2]
  • 发病机制:目前认为来源为,CD4 阳性的滤泡 T 辅助细胞的异常增殖导致疾病发生[1]

哪些人容易得小儿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

  • 该病没有公认的危险因素。
  • 符合前述药物服用情况以及致病微生物感染者。

小儿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症状

本病突出特征为全身或局限性淋巴结肿大。其它常见症状包括:肝脾大、发热、 盗汗、体重减轻、痒疹,通常以急性发作的全身症状为首发表现,少数人以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发病。

小儿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4]

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的常见症状及出现率包括:

  • 全身淋巴结肿大(76%~95%)。
  • 肝肿大(50%~70%)。
  • 脾肿大(70%)。
  • 发烧、盗汗或体重减轻的全身症状(70%~85%)。
  • 皮疹(20%~60%)。
  • 多关节炎(20%)。
  • 腹水/渗出液(20%~35%)。
  • 贫血有关的症状(20%~50%)。
  • 皮疹通常伴瘙痒,可能在活组织检查中表现出淋巴组织细胞性血管炎。
  • 绝大多数(90%)患者发现时为晚期(Ⅲ/Ⅳ期)。
  • 30% 至 60% 的病例有骨髓受累。
  • 虽然大约四分之一的人有结外受累,但该病出现单一的结外部位受累并不常见。

小儿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该病可引起免疫紊乱、免疫缺陷,以及由此引起的 EB 病毒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清抗体增多、感染等。

常见并发症包括:

  • EB 病毒感染:潜伏期为 4~7 周,前驱症状包括头疼、乏力等,80% 的患者可能出现临床三联征:咽炎,发热和淋巴结病。感染可涉及到全身各个器官,一般有发热、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皮疹等。有的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一般需 2~4 周的恢复期。
  • 自身免疫疾病:如关节炎、自身免疫性溶血、血管炎。
  • B 细胞淋巴瘤
  • 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是一组嗜酸性粒细胞持续高度增生,并伴有多种器官损害疾病的统称,特征是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以及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引起心脏受累或有心血管系统表现的患者约占 2/3。
  • 多克隆高免疫球蛋白血症:血浆免疫球蛋白化验可见多项增高。
  • 感染:难以治疗的多种病原体(细菌、真菌、病毒)感染,常常为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小儿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预防

  • 定期体检;
  • 保证健康的生活习惯;
  • 如有淋巴结异常,行淋巴结超声检查。

美国日本医生

Deborah Buchman MD
经验:11-20年
Rebecca Burns MD
经验:11-20年
Rebecca Blankenburg MD
经验:11-20年
Colleen Delaney MD
经验:21年以上
Ryan Butts MD
经验:11-20年
Steven Griffin MD
经验:11-20年
Charles Morrow MD
经验:11-20年
Steven Egge MD
经验:11-20年
Linda Armstrong MD
经验:11-20年
Sushama Brimmer MD
经验:11-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