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糖尿病后,应定期就医评估各器官血管功能、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筛查眼底及肾脏病变。若发生大血管或微血管病变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若出现心肌梗死、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等重要器官疾病的症状,应立即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根据出现的不同情况,可选择不同科室就诊。
若症状较轻或无症状,首先要确诊糖尿病,同时进行血管病变的筛查和诊断。若症状较重,则先诊断主要受累器官的疾病,再确定是否为糖尿病血管损伤并发症引起的。通常会进行以下检查[1]。
首先,要坚持抗糖尿病治疗,无论是生活方式干预还是药物干预。其次,要根据不同受累部位选择合适的预防和治疗方式,避免新的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糖尿病血管病变是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是大多数糖尿病靶器官损伤的基础。
治疗原则为:在控制糖尿病的基础上,通过控制多种危险因素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预防靶器官损伤;治疗靶器官血管损伤及器官损伤;控制器官损伤的并发症[1][3]。
糖尿病患者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适量运动(遵医嘱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此外,还要注意控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保证优质蛋白的摄入。在此基础上,可以接受口服降糖药和(或)胰岛素治疗。
对于合并肥胖的 2 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袖状胃切除术、胃旁路术、可调节胃束带术、胆胰旁路术等具有一定风险和副作用,医生会慎重选择。
早期预防可以有效减缓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微血管病变,从而防止器官或组织缺血,进而防止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缺血事件出现,降低致死、致残的风险。若预防和治疗不及时,可能出现多器官同时缺血衰竭的情况,若发生多器官受累,极难治疗和康复。
糖尿病血管病变的表现与其发生的部位、严重程度以及靶器官对病变的耐受情况等有关。患者可能会同时多个器官受累,也可能某个靶器官出现首发症状,进而发现其他血管受累。
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体检发现空腹血糖升高或糖耐量异常,随着病情发展,出现典型“三多一少”的症状,即“多食食物、多饮水、多尿、体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