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发现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出血或伤口的止血时间明显较长,怀疑自己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请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以及血液检查(例如血常规、生化检测)来作出初步判断,并指导患者进行恰当的疾病管理。
如果经常发生以下情况,患者或患儿家长应引起警觉,务必尽快前往医院就诊:
凝血功能发生障碍不是通过自我诊断和家庭护理就能解决的。事实上,有多种疾病都可能伴有这样的临床表现,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措施亦各不相同,只有先到医院确诊,才能制定针对性的疾病管理方案。
注意:如果发生较严重的创伤或在有创操作(例如拔牙)后流血不止,请及时前往综合性医院急诊处置,尽快控制局面,以免失血过多。
医生会首先进行体格检查和询问病史来作出初步判断,内容包括:
医生还会建议做一些辅助检查来最终确诊遗传性凝血因子 Ⅴ 缺乏症。这些检查可能包括:
由于遗传性凝血因子 Ⅴ 缺乏症是基因突变所致,血液科专家可能会要求采集患者的血样开展基因测序,进而得出精确的突变位点,并在此基础上评估其致病机制。
该病患者最主要的问题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碍,因此有必要咨询医生如何调整生活方式,降低出血风险。如果因为其他疾病就医,务必将凝血因子Ⅴ缺乏的情况提前告知相关科室医生。
人体内共有13种凝血因子,它们是各具功能的蛋白质,在凝血过程中与血液内的其他成分协同配合,并发挥关键作用。假如发生基因突变,破坏了凝血因子的蛋白质结构和活性,就会引起人体的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出血风险上升。此类疾病临床较为常见是血友病,而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Congenital Factor V Deficiency)则非常罕见,欧美地区的发病率约为百万分之一。
在1943年,挪威医生Owren报告了首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患者,并指出其症状与血友病相似。因而,该病又称为“Owren综合征”或“副血友病”。此类患者在国内也有散发性的个例报道,通过及时、有效的临床干预,患者通常都能长期存活。
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是一种极其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只有当父母双方都携带有致病基因时,后代才会有1/4的患病几率。
父母为近亲结婚或家庭中先出生的孩子已确诊为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那么新生儿的患病风险将显著上升。
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的患者年龄和症状严重症状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性,轻者仅是粘膜或软组织出血,重者可发生胃肠道或颅内的致死性出血。
疾病管理的策略是对症治疗,没有出血者无需治疗,出血较严重或准备接受手术的患者可输注新鲜冰冻血浆。
通常,患者的症状在有效干预后都能得到及时控制,预后情况良好,预期受命与正常人相同。
未经医生允许,请不要擅自服用营养补剂、保健品或各种民间偏方,以免对凝血功能造成更进一步的损害。
假如家中已有患儿确诊,当母亲再次怀孕时,可以通过产前基因检测提前知晓胎儿是否为先天性患儿。不过该病通常症状轻微,一般不会构成严重的健康危害,所以无需终止妊娠。
医生会根据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临床方案。如果没有出血,则无需治疗。如果有较为明显的出血或准备接受手术,医生会给患者输注新鲜冰冻血浆。
该病的治疗重点在于增加血液里的凝血因子Ⅴ含量,使其活性达到正常水平,从而完成正常的止血、凝血过程。
通常,患者的预后情况良好,预期寿命与正常人相同。
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当父母双方都是致病基因携带者时,下一代中才会有1/4的发病几率。患者伴有凝血因子Ⅴ的基因突变,绝大多数呈现为血液中凝血因子Ⅴ的含量及其生物学活性同步下降,进而造成全身各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
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人体内的染色体均为成对编组,共有23对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指只要成对的染色体中有1条是正常的,个体就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疾病症状,仅作为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必须2条染色体相应部位的基因同时发生突变,才会真正表现出特征性的临床症状。
只有在父母双方均为凝血因子Ⅴ突变基因携带者时,下一代才会有1/4的发病率。
遗传性凝血因子 Ⅴ 缺乏症的患者年龄和严重程度呈现非常大的差异性。大部分患者的症状轻微,只是伴有皮下出血点或淤青;少部分患者可发生严重的内脏出血或颅内出血,甚至可能致死。
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Ⅴ基因突变类型具有多样性,因此患者的临床表现也呈现非常大的差异。
就诊患者的年龄跨度非常大,以成年人为主体。
出血的严重程度存在明显异质性:
当患者发生明显的出血症状时,必须及时就诊。假如体内凝血因子 Ⅴ 的活性降至小于正常值的 1%,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肺部、消化道或颅内大出血,并有致死风险。
由于遗传性凝血因子 Ⅴ 缺乏症属于遗传疾病,因此就个体而言无法预防自身发病。假如家庭中已有确诊的患儿,医生会在母亲再次怀孕时,推荐其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产前基因检测,提前知晓胎儿是否为先天性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