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形成的治疗包括急性期治疗和预防复发的治疗(二级预防治疗)。尽早治疗对患者意义重大,有助于减轻脑损伤,减少并发症。[2]
脑血栓形成是如何治疗的?
急性期治疗
“时间就是大脑”,脑血栓形成急救治疗的原则是争取发病后,尽早使用最佳的治疗方案,改善脑循环,挽救缺血的脑组织。其他治疗原则包括减轻脑水肿、防止出血、缩小病变的范围等[1]。
改善脑循环的治疗包括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抗凝治疗、降纤治疗等[2]。
- 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是恢复血流最重要的措施。一般采用药物溶栓,如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
- rtPA 溶栓适合年龄 18~80 岁、发病 3 小时以内的患者,有些患者可以放宽到 4.5 小时。尿激酶溶栓可以用于发病不足 6 小时的患者。
- 部分患者不适合 rt-PA 溶栓治疗,比如头部 CT 等影像学检查显示有出血、过去 3 个月内有重大头部外伤或发生脑卒中、过去曾有颅内出血、近期接受了颅内或椎管内手术、血压升高(收缩压 ≥180 毫米汞柱或舒张压 ≥100 毫米汞柱)。
- 抗血小板治疗:常用药物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 如果患者不适合溶栓,且没有抗血小板治疗禁忌证,通常在发病后 48 小时内口服阿司匹林。急性期过后,改为预防剂量的阿司匹林。
- 溶栓治疗的患者,一般在溶栓 24 小时后才开始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 如果对阿司匹林过敏或因为其他原因不能服用阿司匹林的话,医生一般会选择氯吡格雷。
- 血管内介入治疗:治疗目标是使血管再通,获得血流再次灌注。包括用器械取出血栓(机械取栓)、血管支架术等。
- 机械取栓适用于发病 24 小时以内的急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性卒中,年龄 ≥18 岁的患者。
- 机械取栓牵拉力量过大或反复取栓操作,易造成血管损伤或破裂出血、取栓过程中栓子移位、碎裂,可能造成闭塞血管的邻近分支或次级分支血管栓塞、血管再次闭塞等[8]。
- 抗凝治疗:主要药物是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
- 对大多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包括脑血栓形成患者),不推荐不加选择地早期进行抗凝治疗。
- 少数特殊患者,在谨慎评估风险 / 效益比后慎重选择抗凝治疗。比如长期卧床、特别是合并高凝状态、有形成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趋势时,可以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治疗。
- 降纤治疗:很多研究显示,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液黏滞度增高,蛇毒酶制剂可显著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并有轻度溶栓和抑制血栓形成作用。对于不适合溶栓并经过严格筛选的患者,特别是高纤维蛋白血症者,可选用降纤治疗。降纤治疗药物包括降纤酶、巴曲酶、安克洛酶、蚓激酶等。
- 扩张血管治疗:目前缺乏血管扩张剂能够改善患者预后的高质量研究证据,还需要开展更多的临床试验。
- 脑保护治疗:包括自由基清除剂、阿片受体阻断剂、兴奋性氨基酸受体阻断剂、镁离子等,但缺乏大型临床试验的证据。
- 维持生命体征和处理并发症:主要处理包括维持血压、控制血糖、吸氧、降低颅内压治疗(用于脑水肿,20% 甘露醇)、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等。
预防复发的治疗
急性期卒中复发的风险很高,卒中后医生会尽早开始预防复发的治疗(二级预防),包括控制血压、血糖、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和他汀类药物等治疗。
如何进行康复治疗?
- 早期康复治疗多在发病后 14 天以内开始。此阶段多为卧床期,家属在医生指导下学习患者肢体正确位置的摆放,为患者进行关节被动活动,及帮助患者练习早期床边坐位保持和坐位平衡训练[6]。
- 鼓励患侧卧位,适当健侧卧位,尽可能少采用仰卧位,应尽量避免半卧位,保持正确的坐姿[6]。
- 卧床期患者应尽早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循序渐进地进行体位转移训练,并注意安全性问题[6]。
- 卧床期患者应坚持肢体关节活动度训练,注意保护患侧肢体,避免机械性损伤[6]。
- 后续如果入住康复中心和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的康复锻炼包括坐位平衡、站立、重心转移、跨步、进食、更衣、排泄等以及全身协调性训练、立位平衡、实用步行、手杖使用及上下楼梯等[3]。
-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康复医生对患者康复效果进行评价。如果效果不好,需要查找无效原因,以便决定下一步的康复措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