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常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或感觉减退,可出现失去计算能力、不会书写、不能理解文字等症状,可能合并眩晕,走路不稳、肢体无力瘫痪、吞咽困难等其他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完善相关检查化验,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若出现面部及肢体的感觉异常、突然失去计算能力、阅读能力等,有时合并眩晕、走路不稳、肢体无力瘫痪、吞咽困难等其他症状,应记录首次出现症状的时间(若于睡眠中起病,应以最后表现正常时间作为起病时间),并尽快前往附近医院就医。
顶叶梗死是由顶叶发生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
脑梗死治疗时间窗内可考虑静脉溶栓治疗或动脉取栓等治疗,一般治疗原则是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抗血小板及他汀等药物治疗。病情平稳后,建议早期康复治疗。
静脉溶栓治疗是实现血管再通的首选方法。主要溶栓药物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尿激酶(UK)等。通常,在超早期内(发病 4.5 小时以内),医生可能会使用 rt-PA 静脉溶栓,可明显改善脑梗死' target='_blank'>急性脑梗死的恢复情况。
一般来说,对于发病 6 小时内的患者,医生也可能会考虑通过介入手术移除堵塞血管的栓子。
对于低血压或脑血流低灌注所致的脑梗死' target='_blank'>急性脑梗死,可以考虑扩容治疗,但应注意可能加重脑水肿、心功能衰竭等并发症,需密切关注。目前国内指南上提到的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的药物主要有丁基苯酞、人尿激肽原酶。
目前较为常用的药物有依达拉奉、胞二磷胆碱,神经保护剂的疗效与安全性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
对于颅压升高及脑水肿患者,医生可能根据脑水肿的情况适当给予甘露醇、甘油果糖脱水剂对症处理,对于严重颅内高压或出现脑疝的患者,可能需要行去骨瓣手术减压。
对于肺炎、泌尿系感染,医生将根据病情决定抗感染治疗,目前指南不推荐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对肢体瘫痪及吞咽困难等患者,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
针对脑梗死的病变血管,病情平稳后医生可能会考虑行血管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改善脑血流灌注。针对不同的病因,可选择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
研究表明,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1 年内卒中复发率、致残率及全因死亡率高,恢复情况差,持续服用药物对降低死亡风险、改善结局十分重要。因此,卒中后应尽早开始、并持续服用药物,且不应盲目停药。若出现不良反应,建议门诊就诊调整治疗方案。
主要由为脑部供血的前循环的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或栓塞引起。卒中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缺乏运动、腹部肥胖、心脏疾病、饮食、酒精、糖尿病等,上述危险因素可解释大约 90% 的卒中风险。
顶叶主要由前循环中的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供血支配。
顶叶主要负责肢体的深浅感觉(即对关节、肌肉位置和运动等的感知,痛、温觉等)、触觉、实体觉(对实物大小、形状、性质等识别)、运用复杂动作和劳动技巧,以及理解文字和符号。顶叶病变主要产生感觉障碍、失用和失认症等,可能表现为肢体麻木或感觉减退,有时可表现为失去计算能力、不会书写、不能理解文字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