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国外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最快 1 个工作日回馈预约结果

出境医 / 知名医生 /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什么是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是指由抗磷脂抗体(机体由于抗原的刺激而产生的具有保护作用的蛋白质)异常引起的一系列疾病,主要症状为动、静脉血栓(是指血管中的血液因疾病等原因而发生凝聚,出现血块,随着血液的流动,可能引发血管的狭小部位堵塞)形成,反复妊娠失败如流产、早产、死胎,以及血小板(血细胞的一种,有调节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等功能)减少等,是一种不引发炎症反应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的患病情况如何?本病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通常不到 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本病发生率约为 7%~51%。因为检测本病的实验敏感性不同,所以难以统计本病的具体发生率。该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是什么?病因:本病的病因广泛,目前认为病因主要与抗磷脂抗体的异常相关。危险因素:女性,肿瘤患者,服用激素的人群,患有自身免疫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人群,感染性疾病患者,以及某些基础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的患者,有抽烟喝酒不爱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发生本病的风险较大。本病的分型分期是什么?本病依据症状分 5 型:Ⅰ 型主要以深静脉血栓为主;Ⅱ 型主要以动脉血栓为主;Ⅲ 型主要包括视网膜和脑血管血栓;Ⅳ 型是由以上三型混合组成;Ⅴ 型主要由胎盘血栓引起胎儿流产,又称胎儿流产综合征。如何治疗本病?本病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抑制抗磷脂抗体产生,清除已存在于血清中的抗磷脂抗体,改善凝血功能,防止血栓形成,防止再次发生流产。治疗方法主要为药物治疗,包括应用抗凝剂、抗血小板药物及免疫抑制剂。对于无症状但抗磷脂抗体阳性的患者(即无症状感染者),可做好日常观察,定期复诊,暂时不进行治疗。该病的主要危害是什么?若不及时进行正规治疗,可能会发展为灾难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可能会在短期内,发生血管栓塞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同时体内坏死组织会释放炎症因子,引起全身炎症暴发性反应,此时就算积极救治,患者的死亡率仍高达 37%。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介绍

  • 什么是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是指由抗磷脂抗体(机体由于抗原的刺激而产生的具有保护作用的蛋白质)异常引起的一系列疾病,主要症状为动、静脉血栓(是指血管中的血液因疾病等原因而发生凝聚,出现血块,随着血液的流动,可能引发血管的狭小部位堵塞)形成,反复妊娠失败如流产、早产、死胎,以及血小板(血细胞的一种,有调节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等功能)减少等,是一种不引发炎症反应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 该病的患病情况如何?本病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通常不到 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本病发生率约为 7%~51%。因为检测本病的实验敏感性不同,所以难以统计本病的具体发生率。
  • 该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是什么?
    • 病因:本病的病因广泛,目前认为病因主要与抗磷脂抗体的异常相关。
    • 危险因素:女性,肿瘤患者,服用激素的人群,患有自身免疫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人群,感染性疾病患者,以及某些基础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的患者,有抽烟喝酒不爱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发生本病的风险较大。
  • 本病的分型分期是什么?本病依据症状分 5 型:Ⅰ 型主要以深静脉血栓为主;Ⅱ 型主要以动脉血栓为主;Ⅲ 型主要包括视网膜和脑血管血栓;Ⅳ 型是由以上三型混合组成;Ⅴ 型主要由胎盘血栓引起胎儿流产,又称胎儿流产综合征。
  • 如何治疗本病?本病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抑制抗磷脂抗体产生,清除已存在于血清中的抗磷脂抗体,改善凝血功能,防止血栓形成,防止再次发生流产。治疗方法主要为药物治疗,包括应用抗凝剂、抗血小板药物及免疫抑制剂。对于无症状但抗磷脂抗体阳性的患者(即无症状感染者),可做好日常观察,定期复诊,暂时不进行治疗。
  • 该病的主要危害是什么?若不及时进行正规治疗,可能会发展为灾难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可能会在短期内,发生血管栓塞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同时体内坏死组织会释放炎症因子,引起全身炎症暴发性反应,此时就算积极救治,患者的死亡率仍高达 37%。

美国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治疗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包括应用抗凝剂、抗血小板药物及免疫抑制剂。对于无症状但抗磷脂抗体检查结果是阳性的患者,可做好日常观察,定期复诊,暂时不进行治疗。本病的治疗目的是抑制抗磷脂抗体产生,清除已存在于血清中的抗磷脂抗体,改善凝血功能,防止血栓形成,防止再次发生流产。

药物治疗

  • 抗凝剂:作用是除掉或抑制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一种血管内活性因子,在血栓形成的终末阶段起到重要作用),阻止血液凝固。常用药物有肝素、华法林等。
  • 抗血小板药物:血小板的作用是止血,通过抗血小板,能起到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
    • 环氧化酶抑制剂:目的是抑制环氧化酶阻止血栓素的产生,减少血栓形成。具有抗炎、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前列腺合成酶活性的作用,从而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适用于有高危因素而无症状的本病患者。常用药物是阿司匹林。
    • 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剂:作用是选择性地抑制血栓素合成酶,减少血栓素的生成,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此类药物有奥扎格雷,达唑氧苯等。
    • 血栓素受体拮抗剂:作用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常用药物有:伊非曲班、雷马曲班等。
    • 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主要作用是抑制血小板聚集。代表药物有:氯吡格雷、普拉格雷、坎格雷洛等。
  • 免疫调节药物:
    • 羟氯喹:主要作用是抗炎、免疫调节和代谢效应,对预防流产、提高活产率有显著作用。羟氯喹可降低血栓形成风险,经普通抗凝治疗无效的患者,或同时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可使用羟氯喹。
    • 糖皮质激素:作用是可降低胎儿生长受限、先兆子痫等风险,提高新生儿活产率。对于单纯使用抗凝药物效果不明显的,又称为难治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在使用阿司匹林联用肝素的基础上,可加用糖皮质激素。常用药物有泼尼松等。
    • 免疫球蛋白:作用包括抑制炎症、调节自身免疫力,常用的药物有丙种球蛋白。
    • 维生素 D:主要作用有抑制促凝因子、促进抗炎作用、抑制炎症反应。此外,在控制子痫前期的发展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 他汀类药物:该类药物具有多效抗炎作用及抗血栓作用。但因其可能有致畸作用,因此妊娠期一般不使用。代表药物有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等。
    • 利妥昔单抗:是一种单克隆抗体,作用是可以消耗 B 细胞,减少抗体的产生,有助于控制病情。

疾病发展和转归

  • 如果不及时接受正规治疗,病情可能持续恶化,可能会发展为灾难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可能会在短期内,发生血管栓塞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同时体内坏死组织会释放炎症因子,引起全身炎症暴发性反应,此时就算积极救治,患者死亡率仍高达 37%。灾难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虽发病率低,但病死率极高,治疗后效果极差。
  • 本病经过正规治疗,合理用药,较轻的患者通常能够控制患者的症状,效果较好;但是严重的患者治疗后很难治愈,死亡率很高,可能会有后遗症。

导致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因素

目前认为,抗磷脂抗体异常是导致该病的主要病因。另外,女性、肿瘤患者、服用激素的人群、自身免疫疾病患者,以及某些基础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的患者,发生本病的风险较大。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抗磷脂抗体异常:抗磷脂抗体会导致患者出现自身免疫反应、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消耗、补体(血清蛋白系统中跟免疫和炎症调节有关的蛋白质)水平降低及凝血-纤溶系统异常,进而引发一系列症状。纤溶系统功能是在纤溶酶作用下,溶解血管中已经形成的血栓。

哪些人容易患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有如下不可改变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患本病:

  • 女性。
  • 患肿瘤的人群。

有如下可改变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患本病:

  • 长期服用雌激素和避孕药的人群。
  • 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群。
  • 感染性疾病患者,如梅毒(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等患者。
  • 缺乏运动的人群。
  • 基础性疾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等。
  • 吸烟的人群。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症状

血栓形成是本病最突出的症状,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其具体表现,因受影响血管的种类和部位不同而不同,大多数会影响到静脉血管,其次为动脉血管,比如胎盘血栓的形成,可能会导致自发性流产等;另外,患者还可能发生血小板减少。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 下肢深静脉血栓:静脉血栓主要影响到下肢深静脉,多数表现为下肢疼痛、肿胀、瘀青等。
  • 脑部动脉血栓:动脉血栓最常影响到脑部血管,发生脑部动脉血栓的患者,13% 会首先表现为脑卒中(脑卒中又可以称为“脑血管意外、中风”),是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者阻塞,而导致血液无法流入大脑,引起脑组织损伤;7% 会首先表现出脑部短暂性缺血,没有明显症状,又称为无症状性脑卒中
  • 胎盘血管血栓:引发各种病态妊娠,可能导致胎盘功能不全,引起反复妊娠失败、胎儿生长受限(胎盘动脉血栓形成减少营养供应所致)、先兆子痫(妊娠高血压症的一种较轻的表现)等。
  • 血小板减少:本病的患者容易出现血小板减少症状,常表现为皮肤、黏膜有出血点。
  • 肾动脉血栓:多为双侧肾脏受影响,可以是肾脏原位血栓形成,也可以是继发于其他心血管栓塞性病变。病变表现多样,包括肾梗死、缺血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进展性缺血性肾功能衰竭、肾血管性高血压等。
  • 肾静脉血栓: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人群,容易形成肾静脉血栓,与动脉损害相似,肾静脉损害常见于双侧肾脏,症状表现为腰痛、血尿、肾脏体积增大等。
  • 血栓性微血管病:急性血栓性微血管病常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广泛肾内血栓形成,常表现为恶性高血压(起病急,进展快,血压升高明显,常超过 230/130 毫米汞柱)、大量蛋白尿等。慢性血栓性微血管病没有明显症状相对不易发觉。
  • 皮肤损害:本病常引起的皮肤病变有坏疽(组织坏死引起的病变)、溃疡(皮肤的溃烂或者缺失)、静脉炎' target='_blank'>血栓性静脉炎(血管内血栓长期刺激导致静脉慢性炎症,常表现为受影响部位发凉、肿胀等)、皮肤坏死等。
  • 心脏损害:本病的患者可能出现瓣膜损害,病理表现为瓣膜的血栓多层机化(即血栓被包裹形成瘢痕,瘢痕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我们所说的“疤”),类似系统性红斑狼疮心内膜炎的病理表现。医生听诊时,常表现为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及瓣膜杂音。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通常可能引起以下并发症:

  • 卒中
  • 胎儿生长受限
  • 先兆子痫
  • 肾梗死
  • 缺血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 慢性进展性缺血性肾功能衰竭
  • 肾血管性高血压
  • 静脉炎' target='_blank'>血栓性静脉炎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 慎用雌激素和避孕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注意本病应避免口服避孕药。
  •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降低本病的风险。
  • 注意防晒,以减少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病风险,如果患病应积极治疗避免引发本病。
  • 患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避免引发本病。
  •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不洁性交,减少患梅毒等感染性疾病风险,如果不幸患病应立即就医治疗,避免引发本病。
  • 吸烟人群:尽量戒烟。

对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下方式可以预防疾病或防止疾病复发:

  • 女性患者应定期检测体内抗磷脂抗体,如果发生异常应尽快就医。
  • 肿瘤患者应定期体检。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 下肢疼痛、肿胀;
  • 眩晕、困乏;
  • 反复流产;
  • 口腔、皮肤黏膜有出血点。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 下肢青紫;
  • 湿性坏疽:静脉血管被血栓完全阻塞,继而组织缺血坏死,表现为局部明显肿胀,呈暗绿色或乌黑色,常伴有恶臭;
  • 晕厥
  • 鼻出血。

建议就诊科室

  • 风湿免疫科

医生如何诊断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医生怀疑是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时,通常采用由日本提出的札幌标准进行诊断。根据札幌标准,当患者出现一项符合札幌标准的症状,和一项实验室标准时,便能确诊为本病。

札幌标准症状的介绍如下:

  • 札幌标准症状:
    • 血管栓塞:明确的 1 处或 1 处以上的动脉、静脉或小血管血栓。
    • 病态妊娠:包括至少 1 次 10 周及以上的妊娠,发生胎儿死亡;至少 1 次妊娠,因子痫或严重的先兆子痫、胎盘功能不全,导致 34 周正常形态胎儿早产;连续 3 次或以上小于 10 周的妊娠,发生无法解释的胎儿流产。
  • 札幌实验室标准:
    • 两次相隔 6 周以上的中-高滴度免疫球蛋白 G,或抗心磷脂抗体等自身抗体检测出现阳性。
    • 两次相隔 6 周以上的血浆抗磷脂抗体,检测出现阳性。

具体诊断及相关检查:

  • 问诊:医生通过问诊询问患者的疾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有血栓的病史,或有没有相关症状,是否发生过异常妊娠等,目的是了解患者的状况,并对比札幌标准做出初步判断。
  • 视诊:通过视诊观察患者皮肤、黏膜是否有出血、坏疽、溃烂等症状,作用可以帮助医生进一步缩小怀疑范围。
  • 实验室检查:包括抗磷脂抗体、免疫球蛋白 G(IgG)、抗心磷脂抗体(IgMaCL)检测。主要作用是医生可以依据检查结果,跟札幌标准的实验室标准比对后做出诊断。实验室检查是诊断本病不可缺少的。需要留取患者的血液作为标本,晕血的患者可以请家人陪同。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 是否有下肢疼痛、肿胀、眩晕、反复流产、皮肤出血点?
  • 最早出现这些症状是什么时候?
  • 平时是否有冠心病高血压
  • 出现的症状是否影响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
  • 具体接受过哪些治疗?
  • 是否有药物过敏史?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 什么原因导致的本病?
  • 需要做哪些检查?
  • 治愈周期要多久,能不能痊愈?
  • 平时饮食、生活习惯需要注意什么?
  • 长久药物治疗会不会产生依赖性?
  • 治疗费用贵不贵,哪些费用医保可以报销?

日常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 用药注意事项: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按量用药,如果用药期间出现恶心、呕吐、乏力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咨询医生,在医生指导下调整,不可随意中断或调整用药。
  • 运动:适量运动可增加血液流速,降低血栓复发风险。患者可结合自身的情况,并咨询医生后,进行每周 3~5 次,每次 30 分钟左右的运动,可以采用散步、慢跑等。
  • 饮食:日常应清淡合理饮食,多吃粗纤维类蔬菜、豆类、全麦、荞麦以及大麦类食品,如燕麦片、面包、西兰花、多喝低脂牛奶。进食低饱和脂肪酸、低胆固醇食物。少吃甜食、冰激凌类寒凉食物,少吃动物脂肪类,辛辣油炸类食品,戒烟戒酒。
  • 生活护理:
    • 注意保暖,保持室内通风,减少感染风险,防止病情恶化;
    • 保持皮肤及口腔清洁,勿抓挠,用温水洗浴,禁忌使用刺激性肥皂;
    • 避免染发及烫发;
    • 戒烟。
  • 其他:患者注意观察皮肤病变表现,如有面部出现蝶形红斑、盘状红斑,以及发生雷诺现象(手指脚趾皮肤有发凉、苍白、发紫,继而潮红现象)、舍格伦综合征(常见为中年妇女,表现为口眼等黏膜干燥)等异常现象,应及时复诊。

美国日本医生

Ricky Clay MD
经验:6-10年
Nathan Formaini DO
经验:6-10年
Sergio Murillo MD
经验:6-10年
Heather Benjamin MD
经验:11-20年
Suzanne Reitz MD
经验:11-20年
Heather Miske DO
经验:11-20年
Bert Hepner DO
经验:11-20年
Steven Paterno MD
经验:11-20年
Aliana Abascal MD
经验:3-5年
Wali Abawi DO
经验: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