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起病通常隐匿,如发现面色苍白或发黄,眼睛发黄,尿色黄,活动后胸闷气短、乏力,提示可能存在溶血或贫血,建议到医院就诊。医生会抽血查血常规和生化,来判断是否存在贫血和黄疸。
骨髓涂片和活检表现为骨髓增生活跃,红系代偿性增生,粒红比下降。骨髓淋巴细胞免疫表型用来排除淋巴增殖性疾病(也可以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表型来代替)。
胸腹盆腔 CT 平扫排除淋巴瘤可能。
对于继发性,如药物导致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需要立即停用可疑药物;感染、肿瘤继发的,需要控制原发病,才能有效控制溶血。
输血是严重贫血最重要的支持治疗,但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与其他贫血不同,应尽量避免或减少输血。因为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增加了交叉配血难度,可能掩盖同种抗体,引起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
输血时机应根据贫血程度、有无明显症状、发生快慢而定。血红蛋白在 50 克/升以下时应输血,血红蛋白在 50 克/升以上时如有不能耐受的症状时可适当输血。
输血时需缓慢滴注,密切观察有无输血反应。抢救时不强调应用洗涤红细胞。
首选治疗的药物为糖皮质激素,可以联合利妥昔单抗,重症患者可以使用丙种球蛋白。以下情况建议二线治疗:
首选治疗药物。按泼尼松计算,剂量为 1 ~ 1.5 毫克/千克/天。急性重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以给予甲泼尼龙 80 ~ 200 毫克/天静脉输液治疗。糖皮质激素应用 2 ~ 3 周,至血红蛋白水平稳定于 100 克/升以上开始减量,减量过程中需监测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胆红素变化。泼尼松剂量减至 5 毫克/天并持续缓解 2 ~ 3 个月,停用糖皮质激素。
目前倾向于替代脾切除作为首选二线治疗用药。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总体有效率约 70%,再复发患者仍可能有效,不良反应包括发热、畏寒等,对症支持治疗能快速缓解,其他不良反应如感染、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发生率很低,副反应小。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可获得与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相当的疗效。对于初治患者,已有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利妥昔单抗联合激素一线治疗的温抗体型患者,治疗反应率及反应持续时间均明显优于激素单药治疗。采用利妥昔单抗间歇或维持治疗策略有可能更长时间获益。
冷抗体型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性低,利妥昔单抗单药或联合治疗可作为首选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应在抗病毒药有效控制并持续给药的情况下使用利妥昔单抗。
常用的有环孢素 A、他克莫司、环磷酰胺、硫唑嘌呤、长春碱属药物等,一般有效率为 40% ~ 60%。环孢素 A 治疗需监测维持血药谷浓度 150 ~ 250 皮克/升。环孢素 A 不良反应有齿龈、毛发增生、高血压、胆红素增高、肾功能受损等。
对于难治性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脾切除有效率可达到 60 ~ 70%,腹腔镜手术技术的进步明显减少了手术创伤和手术并发症,但由于该方法的有创性和不可逆性,且无指标能有效预示脾切除的疗效,其在二线治疗中的地位明显下降。脾切除后的并发症包括感染和血栓。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多数起病缓慢,主要表现为贫血和黄疸。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和神志异常。原发性温抗体型多见于女性,继发性常伴有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
少数患者血小板也降低,出现皮肤出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及月经量增多等出血表现。这种伴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arget='_blank'>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称为伊文氏综合征(Evans 综合征)。
冷抗体型患者身体暴露部位遇冷后发生红细胞凝集,表现为手指、足趾、鼻尖、耳垂发紫,可伴肢体麻木、疼痛,遇暖后逐渐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