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通过角膜上皮缺损进入角膜基质,这种缺损可能由外伤植入污染的土壤或植物、不恰当的佩戴角膜接触镜、缺乏抵抗力的眼表环境或既往手术史引起。
如果植物意外划伤角膜表面或穿透角膜,很容易引起真菌性角膜炎。物体上携带的真菌会附着在角膜伤口,通过伤口进入角膜内,引起角膜感染。
真菌可能隐藏在隐形眼镜或角膜接触镜表面。当佩戴这种携带病原体的镜片时,会导致真菌性角膜炎发生。
机体免疫功能失调,比如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及抗生素,或近期感冒,有熬夜、过度劳累等不当生活习惯,容易诱发真菌性角膜炎。念珠菌属酵母菌感染多出现在此类患者。
已存在的眼表疾病(干眼症、眼睑闭合不全、病毒性角膜炎等),局部长期使用激素/抗生素类眼药都会造成眼表微环境的失衡,引起角膜防御能力下降。
真菌性角膜炎除存在角膜炎最常见症状(眼痛、畏光流泪、眼睑痉挛等)外,还有一些特征性的体征。
真菌感染的发生取决于真菌毒力和宿主防御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真菌毒力因素包括黏附力、侵袭力、形态改变、毒素和水解酶等;宿主防御因素包括解剖屏障和免疫防御机制。角膜上皮损伤后,真菌的孢子通过黏附进入角膜基质,在毒素和水解酶的作用下向角膜基质层内侵袭。
真菌性角膜炎病程缓慢,早期眼部刺激症状较轻,伴轻度视力障碍。早期一般只是局限在角膜的部分层次,病灶为浅表型。
随着病变进展,病灶会累及更深层次的角膜组织,角膜组织破坏溶解脱落,角膜逐渐变薄,甚至角膜全层,逐渐出现菌丝苔被,伪足,卫星灶,免疫环,内皮斑,前房积脓等,最终引起角膜穿孔,眼内炎,眼球慢慢萎缩。
如果在病变早期能及时诊断,给予相应的治疗,可以把病变控制,避免病变向角膜更深层次进展,并治愈疾病。但如果治疗未及时,会导致以下并发症:
真菌性角膜炎至今仍是世界性的常见致盲疾病,很多角膜炎患者都是由于眼睛直接或间接接触外来的病原体引起,做好预防工作,就能很大程度避免这种疾病发生。
真菌性角膜炎至今仍是世界性的常见致盲疾病,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造成不可逆转的视力损害。一旦怀疑自己有真菌性角膜炎的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治疗。
积极治疗加上良好的生活管理能大大缩短疾病病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强调多元化治疗,即早期依靠抗真菌药物,当病变累及角膜浅基质层时,在手术显微镜下清创,刮除病变组织后再用抗真菌药物,病情不能控制时,考虑手术治疗。
早期依靠抗真菌药物;包括抗真菌滴眼液及口服抗真菌药物,主要为多烯类抗真菌抗生素、咪唑类、三唑类以及嘧啶类药物。
一般在病情较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考虑手术治疗。调查研究发现,即使诊断明确,用药及时,但仍有 15%~27% 的患者病情不能控制,此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病变累及角膜浅基质层时,在手术显微镜下清创,刮除病变组织后再用抗真菌药或联合结膜瓣遮盖术;病变累及深基质层时,且药物疗效欠佳,要及早采取板层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
需要提醒的是,做了角膜移植并不是一劳永逸,很多角膜炎在患者做了角膜移植手术后仍会复发,因此做了角膜移植手术并不代表角膜炎已经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