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应积极控制或去除病因,改善日常饮食和生活方式。
周围血管大致上是对脑部和心脏以外的血管总称。它们是人体内输送营养和氧气的庞大网络系统,一旦其中某处发生了病变或堵塞,就发生了周围血管病(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相应组织器官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周围血管遍布全身,所处环境迥异,因此其病因和类型复杂多样。临床最具代表性的周围血管病是周围动脉粥样硬化和静脉血栓,两者均以四肢为最常见的发病部位。
常见的疾病类型主要包括:
不同类型的周围血管病,其治疗方法有所不同。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总体健康状况、疾病类型、严重程度,以及并发症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周围血管病的病因大致可分为 2 类:先天性和获得性。先天性因素包括家族遗传或自身基因缺陷;获得性因素则是长期吸烟、其他疾病或药物不良反应。患者最终发病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周围动脉病主要是由血脂在血管壁沉积所引发,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起始阶段最关键的致病因素。其他常见的风险因素还包括:
例如:长期吸烟或吸入二手烟、糖尿病、高血压、肥胖和超重、缺乏体育运动、年龄上升(中、老年人群)、高脂高糖饮食、局部血管由于感染或损伤而形成炎症反应或瘢痕组织等。
静脉周围血管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血管壁受损、血液瘀滞、高凝状态有关。常见病因包括:
中国人群最常见的是抗凝蛋白缺陷:例如抗凝血酶缺陷症、蛋白C缺陷症、蛋白S缺陷症。其他还有异常纤溶酶原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凝血因子水平升高等。
例如:长期吸烟、肥胖、糖尿病、抗磷脂综合征,恶性肿瘤及其放、化疗,肾病综合征,心力衰竭' target='_blank'>充血性心力衰竭、大型手术或严重创伤、长期卧病在床、服用雌激素和孕激素、长时间静坐。
血管炎的具体形成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是在先天基因缺陷的基础上,受到外界因素诱发所致。
例如:长期吸烟、病毒感染(例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细菌感染(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血液肿瘤、药物不良反应。
周围血管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的人群,因其与血管、血液的健康状态相关,所以中、老年患者最为多见。根据患者的病因、疾病类型和发病部位,临床症状可呈现各自不同的特征。
症状严重程度有显著差异,可能与病变对局部供血的影响,以及周边是否存在其他替代血管都有一定的关系。
局部皮肤红肿、发热;可能触及皮下血管中条索状或结节状的硬块。
血管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主要取决于受累血管的位置、类型和大小。
周围血管病的致病原因复杂多样,具体形成过程尚不完全明确,因此无法确保彻底预防。不过,通过改善日常生活方式,做好慢性病管理,能够有效减少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