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通过肝豆状核变性典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基因检测,即可确诊。
应与医生沟通,加强饮食管理,定期检测患儿肝功能,铜蓝蛋白、尿铜等指标。适当影像学检查。
控制饮水铜的含量,有条件者使用去除多数金属离子的净化水、纯净水。
饮食上避免食用含铜量过高的食物,如贝类、坚果、巧克力、蘑菇、动物内脏等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WD),是一种先天性铜代谢异常的遗传性疾病。这种疾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影响肝脏功能、神经系统功能,亦可能出现肾脏、内分泌、血液系统异常等表现。全球发病率约 1/30000。东亚地区的发病率约为 1/10000左右,是较为常见的遗传代谢病。
治疗的目的是减少或者防止铜在组织内蓄积。医生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以下治疗方式:
急性肝脏功能衰竭、或者失代偿性肝硬化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医生一般会选择肝移植。
计划妊娠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建议孕期继续治疗,孕期螯合剂剂量需减少至最小剂量,尤其是分娩前 6 周,因为螯合剂影响伤口愈合。不建议母乳喂养。
铜的代谢需要 ATP7 B蛋白(一种金属转运 P 型三磷酸腺苷酶)的帮助,如果 ATP7B 缺乏或者功能下降,则导致铜积聚于肝细胞内,引起肝脏氧化应激损伤,肝功能异常。肝细胞内铜过饱和后释放入血,致肝外组织如脑、角膜、肾脏、骨骼、关节等铜过量沉积,造成多系统多器官功能损伤。
肝豆状核变性的风险因素:
临床症状与铜积累的程度有关。铜先在肝脏沉积,渐渐在中枢神经系统、眼睛、肾脏等器官沉积。所以婴幼儿往往无特殊的临床表现,但患儿可通过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
临床常见的发病年龄一般在 3~60 岁,未经治疗的患者往往以肝病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
肝病往往表现为急性或者慢性肝炎症状。
注重家系检测,出现症状患儿的同胞需加强检测,患者进行 ATP7B 基因检测,父母进行携带者检测。
产前诊断是预防同一遗传病在同一家庭中再发的重要举措。对先证者进行基因诊断,明确突变类型。孕 11~13 周及 16~22 周分别取绒毛和羊水细胞进行已知突变基因检测。
亦可考虑第三代试管婴儿进行植入性前诊断避免反复孕育致病患儿带来的身心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