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验室检查
尿胆红素强阳性,血清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明显增高,伴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增高。部分患者血清学检查CEA、CA50、CA19-9异常升高,有助于诊断。
2. 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
显示肝内外胆管明显扩张,胆囊增大。B超可以检出1~2cm的小病灶,包括肿瘤、结节、病变管壁增厚等。
(2)CT检查
可见扩张的胆管和胰管及其汇合部,有时可显示壶腹部的软组织阴影。
(3)磁共振(MRI)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
可显示胆总管和胰管中断于壶腹部,从而确定疾病发生部位。
3.内镜检查
(1)十二指肠镜检查及超声内镜检查
十二指肠镜检查可直观十二指肠乳头的形态,可取癌灶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查及细胞学检查。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失去常态,隆起型病变呈菜花状或局限性息肉样;溃疡型病灶表面糜烂、溃疡,可伴出血。超声内镜检查有助于判断肿物来源和活检取样。
(2)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在内镜直视下经乳头开口插管行X线造影,可显示壶腹部狭窄、胆胰管扩张以及胆囊扩大,在十二指肠乳头区造影剂中断,成香烟末端状,胆总管连接部呈虫咬样,轮廓凹凸不平。
1.进行性黄疸、腹胀、腹痛等临床症状。
2.内镜检查及超声内镜检查显示十二指肠乳头形态异常。
3.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显示壶腹部狭窄、胆胰管扩张以及胆囊扩大,在十二指肠乳头区造影剂中断,成香烟末端状,胆总管连接部呈虫咬样,轮廓凹凸不平。
4.癌灶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十二指肠乳头癌的金标准。
1.十二指肠癌
十二指肠乳头癌和十二指肠癌二者有相似之处,如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上消化道出血、贫血、消瘦、黄疸和腹部包块等。但不同的是十二指肠乳头癌有黄疸,呈进行性加重,且常为首发症状,以及更多的在影像学检查结果中的不同表现。
2.胆管癌
十二指肠乳头癌与胆管癌有很多相似的症状,但胆管癌的腹部超声和CT显示肿瘤上方胆管扩张,可初步分辨胆管癌和十二指肠乳头癌。
3.胰头癌
胰头癌发展快,迅速出现周围组织、淋巴结甚至远处器官如肝、肺等转移,黄疸出现比较晚,而十二指肠乳头癌多以黄疸为首发症状。
十二指肠乳头部由胆管和胰管合流的共同管道、包绕其周围的胆道口括约肌,以及十二指肠黏膜的乳头状隆起组成,主要功能为调节胆汁和胰液的排泄。十二指肠主乳头部位,以及十二指肠壁内被胆道口括约肌包绕的胆管、胰管及其合流共通管所发生的癌称为十二指肠乳头癌,较少见,占消化道肿瘤的0.2%。本病常于50~60岁发病,男性多见。
1、对于局限期肿瘤患者,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术式通常采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术),术后多推荐进行辅助化疗(多选用吉西他滨)。
2、对于肿瘤组织不可切除及已有远处转移的患者,可采用穿刺引流(PTCD)或支架植入的方式缓解黄疸症状。对于肿瘤多采用化疗,方案主要为抗代谢药物(氟尿嘧啶和/或吉西他滨)联合铂类(通常为顺铂或奥沙利铂)。
3、亦有少量文献支持同步放化疗,但仍需更多相关研究。
十二指肠乳头癌经手术切除后,胰胆管型预后远差于肠型,五年生存率分别为5%~36%、50%~100%。
首发症状大多是无痛且逐渐加重的黄疸,可能伴有腹痛、腹胀、发热、上消化道出血、消瘦、腹部包块等。
1.黄疸
早期即可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黏膜、巩膜发黄,多进行性加重,偶因肿瘤溃烂或壶腹周围炎症消退,有暂时减轻或轻微波动。部分患者伴有皮肤瘙痒。黄疸深浅呈波浪式变化是本病的特点。
2.腹痛
多为右上腹隐痛或上腹部饱胀感,可能伴有背痛、嗳气、恶心、呕吐。若合并急性胰腺炎或胆管炎,则腹痛剧烈,并可能伴有黄疸、发热。
3.出血
多见于溃疡型十二指肠乳头癌。癌肿溃烂、坏死、脱落会导致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或黑便,出血较少时,仅有粪便潜血阳性。
4.腹部包块
十二指肠乳头癌引起胆汁淤积,可致肝脏肿大;如造成胆道完全梗阻,可在右上腹触及肿大的胆囊。晚期壶腹部周围大块癌肿引起十二指肠梗阻后,可在上腹部触及肿物包块。
5.其他症状
1.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如牛奶、鸡蛋、瘦肉,禁食生冷、油腻、煎炸等刺激胃肠道的食物。
2.可以进行适当的锻炼,如散步、慢跑等,加强身体素质,避免过度劳累。
3.规律体检,重视自身出现的健康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