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往有脑梗死的病史或正在接受脑梗死治疗的患者,当出现原有脑梗死神经系统症状(意识障碍,失语,头痛等)加重时,需警惕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应立即入院救治,以免耽误病情,威胁生命安全。
出血性脑梗死致残致死率高,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原有脑梗死神经系统症状加重,包括以下:
临床医生在明确的脑梗死诊断和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改变的基础上,结合影像学检查,即可确诊出血性脑梗死。
具体相关检查如下:
脑梗死' target='_blank'>大面积脑梗死的致残、致死率本身就很高,再发生出血性转化,可能加重脑梗死本身造成的损害。患者在康复期,从心理护理、饮食、功能锻炼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日常管理,能获得较好的预后效果。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1][2][3][4]:
出血性脑梗死,又称为出血性梗塞形成、脑梗死后脑出血等,是脑梗死的一个特殊类型,指在脑梗死期间,由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导致的梗死区内出现出血转化,可分为自发性或继发性(如溶栓、血管内治疗、抗栓等治疗后)出血转化。
确诊出血性脑梗死后,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心脏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并依据出血量的多少,制定合理的脑血管病治疗方案。
一般治疗原则包括以下[1][2][3][4]:
出血性脑梗死,如果救治不及时,原有脑梗死的症状加重,甚至可能会导致死亡。
轻型出血性脑梗死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老年人、梗死病灶大而多、脑内已形成血肿等情况下预后较差,虽经有效治疗,病死率仍较高。
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和以下因素密切相关:心脏疾病等引起的脑栓塞、脑梗死面积大小、以及溶栓、抗凝、血管扩张药的使用有关;出血性脑梗死最关键的致病机制是血流的再灌注损伤,即在缺血基础上恢复血流后,组织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破坏反而较缺血时加重的现象。
脑梗死' target='_blank'>急性脑梗死患者在病程中,突然出现新的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或已有的神经损害症状或体征加重,就要考虑到有出血性脑梗死的可能,另外,有些脑梗死患者在初诊时已有出血性转化,也应引起警惕。所以在脑梗死患者病程中,病情有突然改变时,应做相应影像学检查(如脑 CT 扫描)以明确诊断[1][2][3]。
出血性脑梗死最常见症状表现为原有脑梗死神经系统症状加重,包括以下:
常见并发症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