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医生通过监测发现急性粒细胞缺乏,会即刻开展救治措施。假如患者并非住院期间发病,那就只有在出现明显的感染症状后,才会去医院接受诊治。医生通过血常规检查就能发现粒细胞异常,有时还会根据病史和其他一些检查来明确病因。
如果患者并非在住院治疗期间发生急性粒细胞缺乏,那就很难及时发现病情,直到出现明确的感染症状,例如发烧>38℃、头痛、咽喉肿痛、腹泻、呕吐等(详见“症状”),才会去医院就诊。急性粒细胞缺乏引起的感染往往进展迅速,病情危重,尤其是伴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最好立刻去医院接受诊治,而不是在家随意服用抗生素。
如果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感觉有任何不适也要及时与医生沟通,医生通过血象监测发现急性粒细胞缺乏,会即刻开展救治措施。
注意:急性粒细胞缺乏起病急骤,早诊早治可以及时控制病情,避免产生各种危重情况。
医生会首先进行常规检查和询问病史来初步判断病情。
医生可能还会建议做一些辅助检查来最终确诊急性粒细胞缺乏的病因,例如:
急性粒细胞缺乏患者应该注意增强营养,讲究个人卫生,做好防护措施,尽可能避免接触任何病原体。
人体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可以分为三大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粒细胞属于白细胞,负责抵御外来病原体的入侵,维护身体健康。粒细胞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随着细胞分裂、分化的进程,由最初的干细胞可形成各具功能的粒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巡视全身各处。如果粒细胞数量不足,未能将病菌及时杀灭,它们就会在人体内定居、繁殖。
急性粒细胞缺乏(Acute agranulocytosis)是粒细胞数量严重减少的一种临床危重状态。此时人体组织几乎成了不设防的空城,任由各种细菌长驱直入。大约在 100 年前,德国医学专家于 1922 年首次报告了急性粒细胞缺乏的致死病例。当时,因该病发生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极高。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对此类患者早期确诊、早期开展综合性的干预措施,往往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死亡率可大幅降低,绝大多数患者最终得以康复。
血液科医生首先要去除病因,例如停用致病药物或尽快治疗原发病,并使用集落刺激因子,促进粒细胞生成。同时,需要感染科医生会诊,尽快控制体内感染,避免其进一步恶化。
急性粒细胞缺乏的治疗重点在于及时去除和控制根本病因;刺激粒细胞新生,尽快恢复至正常水平,并且做好感染的防治工作。
与此同时,需要由感染科医生会诊,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和病原菌,即刻采用经验性抗菌治疗方案,尽早控制体内感染,避免其进一步恶化。
急性粒细胞缺乏的起因主要在于 2 方面:
上述情况绝大多数与疾病或药物相关,例如血液恶性肿瘤、重症感染、药物毒副反应等。
急性粒细胞缺乏的机制是短期内体内粒细胞数量失衡:
临床急性粒细胞缺乏的常见诱因:
抗组胺药物:例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
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例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
细胞因子:例如干扰素;
免疫抑制剂:例如霉酚酸酯、他克莫司、环孢素、西罗莫司。
各种病原体感染
急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极易发生感染:
急性粒细胞缺乏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明显症状,假如患者置身于无菌环境完全可以健康存活。患者所有的不适都是由病原体感染所致,因此最常见的就是发烧、咽痛、头痛等症状。由于没有有效的抵抗,感染可迅速扩展至全身各处,伴有致命风险。
急性粒细胞缺乏会造成患者处于极易受到外界病原体感染的高危状态,但它并不会产生任何明显症状。
一旦患者受到感染,由于缺少粒细胞的抵抗,病情可快速进展,常见的症状包括:
发生急性粒细胞缺乏的患者务必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干预,否则病原体在毫无抵抗的状态下,将在体内各处肆虐,有可能对器官组织造成永久性的伤害,并伴有极高的致死率。
急性粒细胞缺乏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干预,感染将迅速扩展至全身各处:
急性粒细胞缺乏的病因复杂多样,往往是由其他疾病或药物诱发,难以预测和预防。只能在患病或服药时加以注意,一旦感觉有任何不适,立刻就医,及早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