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过度担心、身体不适、睡眠障碍、胸闷气短、怕与人接触交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出现以下症状时,可能提示患有焦虑障碍,应及时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
医生会询问症状和以往的病史,必要时还需要做一些量表检查来排除一些疾病。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实验室检查手段能诊断焦虑障碍。
情绪的自我调节,也能够缓解焦虑症状。
在生活中,焦虑障碍患者可参考以下自我调节方法:
简单说,就是详细记录与焦虑有关的行为、想法、感受与身体反应,从而认识引发焦虑的原因与诱发情况。
可按照以下格式详细记录所有的情况:
放松训练通过降低肌肉紧张和自主神经兴奋来减轻焦虑。
主要的放松内容包括,一步一步地放松从头到脚的各部分肌肉,减慢呼吸的频率(像睡眠时那样深而缓慢),集中注意力于精神松弛而减少不必要的多想多虑。
还有一些简单的放松方法,是反复想象一个安静的场景,比如一个广阔的草原,或一个安静舒适的房间。
患者自己必须学会面对其回避的境遇。一般采取进入害怕的场合作为实体暴露(即身临其境),但如果实践应用不可能的话,也可以采取想象的方法(想象暴露)。
焦虑与惊恐的患者往往存在一些不恰当的信念或想法,而这些想法或认知会导致其焦虑症状的持续存在,因此需要学会克服或忽略。
焦虑障碍 (anxiety disorder) 俗称焦虑症,是最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之一。正如其名,焦虑症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强烈的焦虑感、紧张担心、坐立不安。
被诊断为焦虑障碍后,越早治疗,病情恢复得越快,将来的结局会越好。医生在明确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后,会根据这些临床表现、患者的身体情况、对药物的敏感性和来医院取药是否方便等,为患者选择一种合适的治疗方案,因此,不同人的治疗方案并不完全一样。
焦虑障碍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如心理治疗。有些人适合进行心理治疗,但多数人可能需要接受药物治疗,或者是药物联合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的原则是:
常用的治疗焦虑障碍的药物包括传统的抗焦虑药、具有抗焦虑作用的抗抑郁药和其他抗焦虑治疗药物。
传统抗焦虑药物包括两种,即苯二氮䓬类和 5-羟色胺1A 受体部分激动剂。
苯二氮䓬类药物有很多种,国内比较常见是咪达唑仑、艾司唑仑、阿普唑仑、劳拉西泮、地西泮、氯氮䓬 和氯硝西泮。
这类药物的作用特点是抗焦虑作用强、起效快、不良反应较少而被广泛应用,不足之处是容易出现耐受性和长期使用的依赖及停药后的戒断症状。
5-羟色胺1A 受体部分激动剂包括丁螺环酮和坦度螺酮。这类药物的特点是没有耐受性和依赖性,停药后没有戒断反应,镇静作用轻,很少引起运动障碍,但起效相对较慢,约 2~4 周,个别需要 6~7 周才能起效。
这类药物同时具有抗抑郁和抗焦虑作用,具体包括:
由于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不良反应有很大差异,目前常用的药物有 SSRI、SNRI 和 NaSSA 药物,它们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更好。
如 β- 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和阿替洛尔),能够减轻患者的躯体性焦虑症状。
此外,一些抗精神病药对治疗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有效。
除药物治疗外,心理治疗也是焦虑障碍重要的治疗手段。
所谓心理治疗,是有经验的治疗师通过言语交谈等方式,建立起与患者的良好治疗关系,然后使用一些心理学技巧,去帮助患者克服和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情绪障碍、认知偏见、社会适应等问题。
焦虑症的发生可能与大脑、环境压力或基因有关。
焦虑症是怎么发生的,目前还不是很清楚。它的发生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大脑、环境压力、基因等的变化。
部分焦虑症患者的家族中,有多个成员患有这个病,提示焦虑症可能和遗传因素有关。
神经递质是人体内的“快递小哥”,负责传递神经信号。当“快递小哥”的工作出现异常,可能导致焦虑症。
与焦虑障碍相关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
焦虑障碍的核心表现是过度担心,比如惊恐不安、无法冷静、心悸、气促等。
焦虑障碍一般会表现为:
医学上的焦虑症,其实包括一组疾病。
可以简单理解为“急性焦虑症”。惊恐障碍表现为反复突发惊恐,随即缓解,间歇期有焦虑感觉。
可以理解为“慢性焦虑症”,也是我们最常说的那种焦虑。广泛性焦虑障碍最常见,多见于 45~55 岁,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2倍。患者表现为常常有不明原因的提心吊胆、紧张不安。虽然患者也知道这些担忧是没有必要的,但无法控制自己,难以忍受而感到痛苦。
主要表现为在社交场合持续紧张或恐惧,过分担心他人的负面评价。
焦虑障碍不单单会让人过度担心,还会引发抑郁、睡眠障碍、头痛和慢性疼痛等症状。
焦虑障碍常会影响原有躯体疾病的康复,导致工作能力的丧失,以及生活质量的下降等。焦虑障碍的自杀风险也比较高。
情绪的稳定与否,不仅仅与外界的应激性事件有关,也和个人的应对方式也有很大关系。
如果不懂得调理自己的心理环境,只是一味地压抑情绪,只会让情绪起伏越来越大,增加焦虑障碍等精神心理问题的发生风险。
生活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预防焦虑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