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血栓是临床上少见的急腹症,由于其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及常规检查缺乏特异性,容易被漏诊、误诊;确诊时往往患者已出现广泛的肠坏死或严重的腹膜炎、病死率较高。
对于急腹症患者,应及时就医;有以下情况的患者应高度怀疑肠血栓: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肠血栓的诊断有赖于影像学检查结果,腹部 CT 增强扫描是诊断肠血栓的首选检查,以往也曾以血管造影检查作为诊断肠血栓的金标准。但总体而言,肠血栓目前尚无明确的诊疗指南[13][16]。
相关检查:
肠血栓的患者常出现血液高凝状态,治疗上以抗凝为基础,因而在治疗期间,患者应注意是否存在抗凝药物导致的出血,并及时与专科医师联系。
另外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18]:
肠血栓,主要指静脉血栓形成' target='_blank'>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uperior 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SMVT),是一类较少见但误诊率及死亡率均较高的肠缺血疾病。其发病率约占肠缺血性疾病的 5% 至 10%[1]。但近年来该病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病例数较前增加,然而死亡率相比以前明显下降[2]。
肠血栓尚无标准的诊疗指南。目前的治疗策略总结为[18]:预防肠梗死,缩小肠切除的范围;控制血液高凝状态,以长期抗凝治疗为基础;一旦确诊,应积极抗凝、溶栓治疗,以预防肠坏死。如已出现肠坏死,则应考虑手术切除坏死肠管,并配合纠正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紊乱,并预防感染和血栓再形成[19][20]。
药物治疗以抗凝为主,包括:
手术治疗以介入治疗为主。对于血栓发生于肠系膜大血管的适合经皮或经颈静脉的途径介入取栓或溶栓;而如血栓发生于周围肠系膜静脉的患者,则可通过经肠系膜上动脉置管取栓。主要方法包括:
对于延误诊治或抗栓治疗无效,病情进展至肠坏死的患者,则需通过手术切除坏死肠管,保留残余肠道功能。另外对于有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而不排除肠血栓的患者,可行腹部探查术以明确诊断并治疗。
无论是何种病因引起的肠系膜上静脉血栓,肠坏死是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病人可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腹膜炎体征,如腹部绞痛,随着感染程度加重,继而发展为脓毒症、多器官衰竭和感染性休克。当发生肠坏死时,部分病人尤其是老年病人腹痛可能减轻甚至消失,如不及时手术可迅速发展为感染性休克,需提高医师及患者双方的警惕[13][16]。
肠血栓的病因复杂,大多数继发于其他疾病。其导致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液高凝状态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形成肠血栓的主要原因。根据其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肠血栓。原发性肠血栓多与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碍相关;而继发性肠血栓可与多种损伤或疾病导致的血液高凝状态相关[12][13][14]。
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碍。
肠血栓早期以非特异性腹痛为主,随着病程进展,可出现腹痛加重、恶心、呕吐、发热、便血等症状。
肠血栓的症状包含腹部不适感、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在发病的早期常表现为持续腹痛、呕吐等肠道缺血的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肠壁缺血加重,肠系膜进一步充血肿胀,可出现腹部疼痛加剧,范围扩大,甚至出现肠梗阻等。根据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及慢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8][9]。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常见症状包括:
肠血栓如未及时治疗,会延误病情。随着疾病的进展,出现发热、感染、胃出血,大量体液丢失,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从而发生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10][11]。
常见并发症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