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当出现发热、咽痛、流口水等症状,或是最近曾与疱疹性咽峡炎患儿有过接触,都应当立即就医。医生会询问流行病学病史及症状,并结合相关体检、血常规、EV71 等病原学检查等的结果做出诊断。
当出现疑似症状时,需要立即就医,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判断是否患有疱疹性咽峡炎。此外,对症治疗期间如果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呕吐,也请及时咨询医生。
在就诊过程中,医生可能会询问患者一些问题。快速准确地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医生快速做出诊断,医生可能询问的问题包括:
就诊过程中,家长可能会咨询医生以下问题:
疱疹性咽峡炎的家庭护理重点是应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做好口腔、皮肤护理,并加强病情的观察,注意有无发热、呕吐、腹泻等并予以相应处理。一旦发现新的症状或是原有症状恶化,需及时就诊。
可以采取以下日常措施,以缓解疾病带来的不适:
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大多数由柯萨奇 A 组病毒所引起。其传染性强,容易在幼托机构爆发流行,应该注意及时隔离。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临床上没有特效的抗病毒治疗,目前治疗方面限于对症处理。
疱疹性咽峡炎属于肠道病毒感染,对于肠道病毒,目前缺乏有效特定的抗病毒药物,一般采取对症治疗即可。没有继发细菌感染,就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对于不能进食的患儿,可酌情给予营养支持治疗。
具体措施包括: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大多数由柯萨奇病毒所引起,埃可病毒和肠道病毒 71 型(EV71)也可导致此病。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水痘、猩红热等一样,都是儿童常见的急性传染病。它在全年均可发生,呈散发或流行,流行期多为夏秋季节,每年 4~7 月为疾病高发时期,秋冬季也常常出现流行。
肠道病毒是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主要病原体,主要为柯萨奇病毒。因为大部分病例的病情较轻,且康复较快,因此一般很难引起大家的重视。
此病的流行一般没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幼托机构、早教机构、社区等易感人群较为集中的场所,常常容易爆发流行,一旦发现病例应及时隔离。
不同年龄组的人群都可感染该病,但常见于低年龄组儿童。以 1~7 岁多见,特别常见于 5 岁以下的儿童,因为这一年龄段儿童的固有免疫功能发育还不成熟。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在感染后,都可获得特异性的免疫力,会对同血清型的病毒产生免疫。但不同血清型的病毒间不能产生交叉免疫,因此,同一患者仍可因感染不同血清型的病毒,而导致重复的感染发病。
疱疹性咽峡炎的潜伏期多为2~4 天,最初的症状通常为发热及咽痛,咽痛严重时可影响吞咽。发热大多数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也可高达40 度以上,甚至出现惊厥。大多数患儿的发热持续时间为2~4 天。
疱疹性咽峡炎的全身症状和咽部体征,一般4~6 天就能自愈。绝大部分疱疹性咽峡炎恢复都较好,不会留下后遗症,偶尔会并发腮腺炎。
儿童的呼吸道黏膜柔嫩,容易受到各种刺激(寒冷、刺激性气体等)而发生充血、肿胀甚至炎症反应,因此如果没有及时诊断治疗,有可能出现病情加重或者并发症(例如脑炎、心肌炎、肺炎等)。 EV71 病毒感染的严重病例有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神经源性肺水肿,出现呼吸循环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