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776-356 出国就医服务电话

预约国外骨血管瘤,最快 1 个工作日回馈预约结果

出境医 / 知名医生 / 骨血管瘤

骨血管瘤

骨血管瘤由骨内正常内皮细胞被覆的血管所构成,骨血管瘤多数情况下是血管的错构瘤,也有一部分是真正的肿瘤,如近年来观察到的上皮样血管瘤。骨血管瘤是常见的良性骨肿瘤,占所有骨肿瘤的 1%,约有 10% 的人群有无症状性的椎体血管瘤。该病病因不清,多数情况下是血管的错构瘤,也有一部分是真正的肿瘤。根据组织学可分为海绵状型、毛细血管型、静脉型、动脉型或混合型。毛细血管型常发生于椎体,最好发于胸椎,其次为腰椎、颈椎、骶椎。海绵状型常见于颅骨,动静脉型骨内极少见。骨血管瘤常见于脊椎和颅骨,也发生于其他部位,如长骨,但临床上较为少见。很多骨血管瘤常无临床症状,多为偶尔发现,多为患者检查其他颈、胸、腰椎病变时偶然发现。有时可有局部肿胀及疼痛,特别是伴有病理性骨折时。若非症状明显,或肿瘤太大,一般无需治疗。椎体血管瘤可经皮穿刺注入骨水泥,若血管瘤导致椎体塌陷及神经压迫症状者,需行减压加内固定手术。大多数长骨血管瘤,能通过病灶内刮除术加植骨取得良好的效果。术前选择性动脉栓塞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骨血管瘤有一定自限性,预后较好。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骨血管瘤常无临床症状。有时可有局部肿胀及疼痛,特别是伴有病理性骨折时。若有以下症状应及时就医:

  • 出现脊柱或其他肢体疼痛、局部肿胀时。
  • 出现压迫症状时,如椎体血管瘤可因椎体塌陷而压迫神经根,引起肢体运动、感觉功能障碍。
  • 生长在头部的无痛性或疼痛性包块,应及时就诊。
  • 少儿的长骨及管状骨的血管瘤,可导致患侧肢体偏长,应及时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 骨科。
  • 肿瘤科。

医生如何诊断骨血管瘤?

  • X 线检查。初诊时需要进行普通 X 线检查,这有助于医师了解引起症状的骨的整体信息。因内部细胞基质不同,故影像表现多样性。典型表现为多部位的溶骨性病灶及粗大垂直性条纹。椎体血管瘤以多发的小腔状溶骨病灶和垂直条纹影为特点,称为“蜂窝"状和“灯芯绒”状,此种表现被认为是脊柱血管瘤的特异性病理征象。位于颅骨的病变则表现为“轮辐”形状。
  • CT。在 X 线发现病灶后需要进行 CT 检查。这有助于更精确地了解病灶内部硬组织结构的信息,帮助确立诊断。椎体血管瘤 CT 表现呈“圆点花纹”图案的点状高密度影,代表骨小梁横断面信号加强。但有时 CT 看不到这种点状表现,常见于一些有症状的血管瘤病变。颅骨病变 CT 常可见板障增宽,内、外板变薄或消失,并有放射状的骨嵴(类似 X 线片中的“轮辐”形状)。
  • MRI(磁共振检查)。有时会遇到较小的血管瘤或不典型病灶,这时就需要进一步进行 MRI 检查。由于肿瘤内扩张的血管,T1 和 T2 像均可为高信号,但在此两种序列中,增厚的骨小梁始终呈低信号。此外,由于 MRI 对软组织信号的敏感度远远大于 CT,所以便于判断是否伴随有软组织肿块的存在。并且由于 MRI 无放射性,更适合于一些特定人群,比如孕妇、幼儿等。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 有没有症状?严重程度如何?每次持续多长时间?已经出现了多久?
  • 哪些情况下症状会缓解或加重?
  • 症状从第一次到现在有没有变化,是逐渐加重的吗?
  • 是否有轻微外伤后就出现骨折的情况?
  • 是否有其他肿瘤病史?
  • 家属中有类似情况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 骨血管瘤需要和哪些疾病鉴别?
  •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要吃哪些药?
  • 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各自的利弊如何?
  • 我是否需要调整某些生活习惯?
  • 这个病有传染或遗传的可能吗?我的小孩会得病吗?我的家人需要接受筛查吗?

日常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 骨血管瘤患者日常注意适度运动,但不提倡大运动量的锻炼,避免发生病理性骨折。
  • 对于已行手术治疗的患者:
    • 术后应注意肢体的功能锻炼。
    • 定期复查影像学等检查,尽早发现复发,及时就医。
    • 规律生活,按时作息。

骨血管瘤介绍

骨血管瘤由骨内正常内皮细胞被覆的血管所构成,骨血管瘤多数情况下是血管的错构瘤,也有一部分是真正的肿瘤,如近年来观察到的上皮样血管瘤。

  • 骨血管瘤是常见的良性骨肿瘤,占所有骨肿瘤的 1%,约有 10% 的人群有无症状性的椎体血管瘤。
  • 该病病因不清,多数情况下是血管的错构瘤,也有一部分是真正的肿瘤。
  • 根据组织学可分为海绵状型、毛细血管型、静脉型、动脉型或混合型。毛细血管型常发生于椎体,最好发于胸椎,其次为腰椎、颈椎、骶椎。海绵状型常见于颅骨,动静脉型骨内极少见。
  • 骨血管瘤常见于脊椎和颅骨,也发生于其他部位,如长骨,但临床上较为少见。很多骨血管瘤常无临床症状,多为偶尔发现,多为患者检查其他颈、胸、腰椎病变时偶然发现。有时可有局部肿胀及疼痛,特别是伴有病理性骨折时。
  • 若非症状明显,或肿瘤太大,一般无需治疗。椎体血管瘤可经皮穿刺注入骨水泥,若血管瘤导致椎体塌陷及神经压迫症状者,需行减压加内固定手术。大多数长骨血管瘤,能通过病灶内刮除术加植骨取得良好的效果。术前选择性动脉栓塞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
  • 骨血管瘤有一定自限性,预后较好。

美国骨血管瘤治疗

对于无症状的骨血管瘤可不需治疗,可定期观察,血管组织可由纤维组织代替,血管自行愈合。有临床症状者方需作如下治疗。

放射治疗

骨血管瘤对放射治疗中度敏感。因此对于不能手术的患者可采取低剂量的放射疗法,但也不排除引起恶变的可能。

  • 适应证为:不适应手术治疗者;手术切除不彻底者。都用放射治疗消除残余的肿瘤组织。
  • 常规的放射疗法可能会损害脊髓血管的内皮细胞,发生血栓,导致放射性脊髓炎,因此在选择治疗时应慎重。
  • 近年来出现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可有效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照射。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

  • 微创骨水泥注入病灶硬化术。对于尚未引起病理性骨折的椎体血管瘤可行微创治疗,即经皮椎弓根穿刺,注入骨水泥。该手术的目的,一方面是对病变椎体进行强化,以预防病理性骨折;同时另一方面,可在术中取病灶骨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与其他性质的椎体肿瘤鉴别,如骨髓瘤、转移性肿瘤等。
  • 常规病灶切除手术。对于骨血管瘤导致椎体塌陷及神经压迫症状者,若具备条件,需行病灶切除,神经减压内固定手术。可从身体前方行前路手术,椎体肿瘤切除脊髓前方减压;或从后方行后路手术,肿瘤切除脊髓后方减压,该手术可解除肿瘤组织对脊髓神经的压迫,给脊髓功能的恢复创造机会。若患者全身情况较差难以耐受麻醉和手术、条件不具备,主张先放疗,放疗无效者再手术切除。术前放疗可减少出血,有利于手术的进行。但放疗可能对手术区皮肤伤口的恢复带来不利影响。此外,术前选择性动脉栓塞可有效地帮助减少术中出血。对脊柱病理性骨折脱位,引起椎管狭窄,骨性压迫脊髓引起截瘫者,应尽早手术减压。

大多数长骨血管瘤能通过病灶内刮除术加植骨取得良好的效果。病变广泛者也可作肿瘤段切除,再修复缺损,重建功能。

颅骨血管瘤以手术切除为宜,大剂量放疗照射可能损伤脑组织。

疾病发展和转归

骨血管瘤预后较好,其有一定的自限性。

导致骨血管瘤的因素

骨血管瘤是一种病因不明,有一定自限性的疾病。多数情况下是血管的错构瘤,也有一部分是真正的肿瘤,如近年来观察到的上皮样血管瘤。

哪些人容易患骨血管瘤?

骨血管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30~50 岁最为多见。女性较男性多见,女性发病率是男性发病率的 1.5~2 倍。

骨血管瘤症状

骨血管瘤常见于脊椎和颅骨,脊椎外的骨血管瘤常累及股骨、胫骨和肱骨干骺端。因其部位不同,产生的症状和体征也不同。患者常常只是表现为局部轻度不适或轻微的疼痛,偶尔在体检或拍 X 线片才发现。少数患者病情较严重,可出现压迫神经症状。神经及脊髓受压的原因一般有:

  • 血管瘤组织蔓延至硬膜外腔;
  • 受累及的椎体体积膨大导致椎管变形,进而出现容积减小;
  • 受累及的椎体发生病理性骨折;
  • 骨血管瘤引起继发性出血,继而出现硬膜外血肿

骨血管瘤有哪些常见症状?

很多骨血管瘤常无临床症状,多为偶尔发现。有时可有局部肿胀及疼痛,特别是伴有病理性骨折时。出现症状主要取决于肿瘤位置、大小、肿瘤侵袭情况。可产生以下症状:

  • 局部疼痛,肢体的感觉麻木,运动障碍如椎体血管瘤可因椎体塌陷或周围软组织增生引起压迫症状。颞骨的血管瘤可因侵犯表浅神经而致皮肤麻痹。
  • 头痛:向颅内膨出的血管瘤可引发头痛
  • 骨骼局部隆起、疼痛:通常由长骨血管瘤引起。
  • 无痛性肿块:颅骨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的表现为无痛生长的包块,青少年较常见。当病变破坏颅骨外板向外生长刺激骨膜时,可表现为疼痛性包块。
  • 肢体长度不等(患侧偏长):发生于少儿的长骨及管状骨的血管瘤。此为骨血管瘤一个常见并发症。

骨血管瘤预防

骨血管瘤的具体发生原因不明,因此无法预防其发生。但如果已发现确诊为该病的患者,可通过以下方法预防临床并发症的出现。

该病可能会造成局部的骨强度下降,因此对生长在脊柱椎体的骨血管瘤,患者要避免进行举重等活动。对颅骨和其他长骨的骨血管瘤,应避免局部的外伤而导致病理性骨折。

美国日本医生

Ari Plosker MD
经验:11-20年
Otis Drew MD
经验:11-20年
Christopher Farrell MD
经验:11-20年
Dustin Gay MD
经验:11-20年
Kevin White DO
经验:11-20年
Fadi Braiteh MD
经验:11-20年
George Corbett MD
经验:11-20年
David Edelstein MD
经验:11-20年
Krzysztof Siemionow MD
经验:11-20年
Michael Morris MD
经验:11-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