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高原的小儿或成人出现胸闷、心悸、气促、呼吸困难和水肿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必要时采取吸氧等治疗措施,严重时应转至海拔低处治疗。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高原性心脏病应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胸片等综合分析作出诊断。并排除肺源性心脏病等其它疾病导致的肺动脉高压,还应与先天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渗出性心包炎等鉴别。
常见的辅助检查包括:
高原性心脏病(High altitude heart disease)指平原地区正常人移居至高海拔的高原地区,机体处于缺氧环境,肺动脉持续高压,心肌细胞缺氧致右心室肥大,最终发展为心衰的一种疾病,是高原病的一种。
依病情给予患者吸氧,使用药物降低肺动脉压,治疗心衰,必要时转至较低海拔处治疗。
可选用钙通道阻滞剂、前列环素、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磷酸二酯酶-5 抑制剂等。
曲美他嗪、1,6-二磷酸果糖(FDP)、三磷酸腺苷(ATP)、辅晦 Q、细胞色素 C、大剂量维生素 C 及维生素 B 等,有利于改善缺氧和心肌能量供给。
肾上腺素皮质激素通过修复和保护受伤的肺组织,稳定细胞溶酶体膜,有效降低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炎症的渗出和水肿。现在多数学者认为,激素作为高原肺水肿治疗的辅助用药,应掌握使用的适应证,以短期(2~3 天)应用为宜。尽量避免长期、大量应用。
对合并红细胞增多症和肺栓塞患者,可使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对病程长,且病情反复发作,在高原地区治疗疗效不满意或出现过心力衰竭者,宜转至海拔较低地区治疗,以后不宜重返高原。
初期可出现心悸、气促、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逐步发展为心力衰竭,及早干预有助于预防出现严重并发症,早发现早治疗可以改善其结局。
高原性心脏病是由于地处海拔较高的高原,由于高原环境中氧气的缺乏及各种原因导致的机体供氧量不足,机体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导致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引起右心室肥大、右心功能不全,少数左心受累的一类心脏病。
高原型心脏病的常见原因包括:
常出现胸闷、心悸、气促、呼吸困难和水肿等症状。根据发病年龄不同(小儿多为急性期,成人多为慢性期)表现也有所不同。5 岁以上的患儿,病程较长,从起病到出现心力衰竭可在半年以上,其症状与成人相似。
高原性心脏病的常见症状包括:
本病多发于移局高原或在高原出生的小儿,发病较早,病情进展快,可出现以下症状:
本病多见于移居高原多年的成人,起病较缓慢,常合并红细胞增多症或高原性高血压,一开始常无明显症状和体征,发病后常出现以下症状:
高原性心脏病常见并发症包括:
高原性心脏病与海拔高度密切相关,发现此类疾病应避免去高海拔地区。出现症状早治疗。平时规律生活,适当锻炼。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但可以延缓疾病进展,还有助于预防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