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776-356 出国就医服务电话

预约国外高原性心脏病,最快 1 个工作日回馈预约结果

出境医 / 知名医生 / 高原性心脏病

高原性心脏病

高原性心脏病(High altitude heart disease)指平原地区正常人移居至高海拔的高原地区,机体处于缺氧环境,肺动脉持续高压,心肌细胞缺氧致右心室肥大,最终发展为心衰的一种疾病,是高原病的一种。该病是高原地区的常见疾病,在最新的肺动脉高压的分类中归类在第三大类。患病率随海拔升高而升高,男性高于女性,小儿高于成人,移居高原者高于高原世居者。高原性心脏病的主要致病因子是缺氧,与海拔高度、年龄、性别等因素相关。常出现胸闷心悸、气促、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心功能代偿期的患者可长期耐受,无任何自觉症状和体征,仅在某些诱因作用下出现心衰。心功能失代偿期随病程进展,症状加重。部分病人可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血栓或栓塞。治疗时应予以卧床休息,持续低流量吸氧,使用药物治疗肺动脉高压,治疗心衰,必要时转至低地治疗。本病急性可引起死亡,慢性可引起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对于高原地区居民,尤其是从平地移居至高原者,应积极防治呼吸系统感染,重视卫生保健,早期诊断和适时转低海拔地区,及早干预有助于预防出现严重并发症,早发现早治疗可以改善其结局。
胸部

就医

移居高原的小儿或成人出现胸闷心悸、气促、呼吸困难和水肿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必要时采取吸氧等治疗措施,严重时应转至海拔低处治疗。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 平原出生后移居高原的小儿和少数高原世居儿童,若呼吸道感染或腹泻后出现夜啼不眠、烦躁不安、食欲缺乏、咳嗽、声嘶,继而出现精神萎靡、颜面苍黄、经常憋气、呼吸困难和消化道功能紊乱时,应引起注意,及时就医,避免发展为右心衰竭
  • 5 岁以上的患儿,病程较长,其症状与成人相似,若呼吸道感染或体力活动后出现心悸、气促、呼吸困难和水肿等症状。同时患儿鼻翼扇动,口唇、指端鼻尖处发绀明显,应及时就医。
  • 移居高原的成人,在过度疲劳、感染等诱发因素作用下,若逐渐出现头痛胸闷心悸、气促、呼吸困难和水肿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 移居高原的小儿或成人出现发作性晕厥时应立即就医或拔打 120。

建议就诊科室

  • 心血管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高原性心脏病?

高原性心脏病应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胸片等综合分析作出诊断。并排除肺源性心脏病等其它疾病导致的肺动脉高压,还应与先天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渗出性心包炎等鉴别。

常见的辅助检查包括:

  • 心电图检查:电轴右偏,极度顺钟向转位,P 波高尖,呈肺型 P 波。右心室肥厚伴心肌劳损,完全性或右束支传导阻滞' target='_blank'>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target='_blank'>不右束支传导阻滞' target='_blank'>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少数呈双侧心室肥厚,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心房顫动,房室传导阻滞
  • 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肺动脉增宽、压力增高,右心室肥厚、心腔扩大,并无其他器质性心脏病表现。
  • 胸部 X 线检查:可见肺动脉段凸出,有的甚至呈动脉瘤样隆凸,肺动脉段搏动增强,右下肺动脉干扩张,也有中心肺动脉扩张而外周分支细小形成“残根状”。肺门影扩大,肺纹理增多、增粗或呈网状。心脏扩大占 66.3%~95%,主要是右心扩大,单纯表现为左心增大者甚少。小儿常呈球形增大,搏动减弱。上腔静脉影多增宽。
  • 心导管检查:主要为肺动脉压力明显增高,且与患者年龄呈反比,而与海拔高度及缺氧程度呈正相关。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 身体有没有什么不适?已经出现了多久?持续多长时间?
  • 哪些情况下症状会缓解或加重?
  • 最近有没有去过高原?在高原待了多久?海拔多少?
  • 最近是否有呼吸道感染?
  • 是否吸烟?
  • 平时是否有规律的体育运动?最近是否过度疲劳?
  • 作息是否规律?
  • 有没有心脏病史?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 我得了什么样的病?能治好吗?
  • 需要做哪些检查?要吃哪些药?
  • 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哪种方法最适合我的病情?
  • 是否需要调整某些生活习惯?
  • 饮食和生活上有哪些注意事项?

日常

  • 应合理安排生活作息制度,高原地区避免从事中等以上体力劳动。
  • 规律锻炼,适当进行户外活动。
  • 以低盐、高蛋白、高纤维素饮食为主。
  • 戒烟、禁酒。
  • 积极预防控制呼吸道感染,以去除诱发因素等。
  • 避免去海拔较高地区,出现症状及时治疗。

高原性心脏病介绍

高原性心脏病(High altitude heart disease)指平原地区正常人移居至高海拔的高原地区,机体处于缺氧环境,肺动脉持续高压,心肌细胞缺氧致右心室肥大,最终发展为心衰的一种疾病,是高原病的一种。

  • 该病是高原地区的常见疾病,在最新的肺动脉高压的分类中归类在第三大类。患病率随海拔升高而升高,男性高于女性,小儿高于成人,移居高原者高于高原世居者。
  • 高原性心脏病的主要致病因子是缺氧,与海拔高度、年龄、性别等因素相关。
  • 常出现胸闷心悸、气促、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
  • 心功能代偿期的患者可长期耐受,无任何自觉症状和体征,仅在某些诱因作用下出现心衰。
  • 心功能失代偿期随病程进展,症状加重。部分病人可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血栓或栓塞。
  • 治疗时应予以卧床休息,持续低流量吸氧,使用药物治疗肺动脉高压,治疗心衰,必要时转至低地治疗。
  • 本病急性可引起死亡,慢性可引起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
  • 对于高原地区居民,尤其是从平地移居至高原者,应积极防治呼吸系统感染,重视卫生保健,早期诊断和适时转低海拔地区,及早干预有助于预防出现严重并发症,早发现早治疗可以改善其结局。

美国高原性心脏病治疗

依病情给予患者吸氧,使用药物降低肺动脉压,治疗心衰,必要时转至较低海拔处治疗。

一般治疗

  • 合理安排生活作息制度,避免从事中等以上体力劳动,重者应卧床休息。
  • 以低盐、高蛋白、高纤维素饮食为主,禁酒。
  • 严密观察患者面、唇及甲床颜色,监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
  • 积极预防控制呼吸道感染,以去除诱发因素。

氧气疗法

  • 高原性心脏病的致病因子是缺氧,所以纠正缺氧是治疗的关键。
  • 吸氧治疗应及时、早期和充分,白天可间断给氧,夜间最好持续给氧。
  • 一般采用鼻导管持续吸氧,一般 2~4 升/分钟,可降低肺动脉压力,减轻右心负荷,使血氧分压上升到 50 mm Hg 以上,或血氧饱和度上升到 85% 以上为宜。

降低肺动脉压力

可选用钙通道阻滞剂、前列环素、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磷酸二酯酶-5 抑制剂等。

心力衰竭的治疗

  • 利尿剂:高原性心脏病大多伴有红细胞增多,血容量和肺血量增加。利尿剂可迅速减少血容量,有效缓解症状,但以缓慢或中速利尿剂为首选,以免利尿过度,血液浓缩,促进血栓形成或栓塞并发症。若口服利尿剂疗效不显著,或发生左心衰竭' target='_blank'>急性左心衰竭时,可考虑快速强效利尿剂。利尿剂使用时应注意防止电解质紊乱。常用的利尿剂有:
    • 噻嗪类
    • 襻利尿剂,利尿作用强。
    • 保钾利尿剂,有螺内酯和氨苯蝶啶,大多与上述利尿剂联用。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 正性肌力药:高原性心脏病由于心肌缺氧,对洋地黄类强心剂敏感性增高,易发生洋地黄中毒,因而应选用作用快、积蓄少的制剂,避免过量。常用制剂有西地兰或地高辛。若洋地黄类药物疗效不佳,可选用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使用时应注意监测血压及心电监护(有无室性心律失常)。

心肌营养治疗

曲美他嗪、1,6-二磷酸果糖(FDP)、三磷酸腺苷(ATP)、辅晦 Q、细胞色素 C、大剂量维生素 C 及维生素 B 等,有利于改善缺氧和心肌能量供给。

肾上腺素皮质激素

肾上腺素皮质激素通过修复和保护受伤的肺组织,稳定细胞溶酶体膜,有效降低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炎症的渗出和水肿。现在多数学者认为,激素作为高原肺水肿治疗的辅助用药,应掌握使用的适应证,以短期(2~3 天)应用为宜。尽量避免长期、大量应用。

抗凝治疗

对合并红细胞增多症肺栓塞患者,可使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转低地治疗

对病程长,且病情反复发作,在高原地区治疗疗效不满意或出现过心力衰竭者,宜转至海拔较低地区治疗,以后不宜重返高原。

疾病发展和转归

初期可出现心悸、气促、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逐步发展为心力衰竭,及早干预有助于预防出现严重并发症,早发现早治疗可以改善其结局。

导致高原性心脏病的因素

高原性心脏病是由于地处海拔较高的高原,由于高原环境中氧气的缺乏及各种原因导致的机体供氧量不足,机体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导致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引起右心室肥大、右心功能不全,少数左心受累的一类心脏病。

高原性心脏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高原型心脏病的常见原因包括:

  • 缺氧:高原缺氧的环境导致人体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数量增加,引起血流流变学的改变,促进肺动脉高压形成,是该病产生的最关键因素。
  • 海拔高度:海拔高度愈高,大气氧分压愈低,人体血氧含量也相应下降。高原人体肺动脉压力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故海拔高度决定缺氧程度,是本病的主要环境因素。
  • 机体适应性:不论小儿还是成人,高原世居人群的患病率明显低于移居人群,高原世居者已获得了全面的适应能力。从远古时代就在青藏高原繁衍生息的藏族,已获得最佳的高原适应性,其患病率最低。而汉族和哈萨克族在高原居住时间短,其患病率最高,蒙古族居住时间居藏族、汉族和哈萨克族之间,故其患病率处于中间水平。
  • 年龄和性别:成人起病期较小儿长,一般多在高原居住 1 年以上。
  • 诱因:受凉、吸烟、过度劳累和上呼吸道感染为本病的诱因。
  • 其他:与营养不良、长期缺乏户外活动、劳动强度及家族性高原缺氧遗传耐氧因子等有关。

哪些人容易患高原性心脏病?

  • 男性:男性患病率多于女性。男性多从事重体力劳动,耗氧量增加。
  • 儿童:儿童患病率高于成人。因儿童对于低氧环境更为敏感,肺小动脉收缩明显,更易引起肺动脉压升高。
  • 移居高原人群:移居高原人群高患病率明显高于原世居人群,其机体适应力较高原世居者差,且发病率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发病一般在海拔 3000 米以上,少数易感者也可于海拔 2500 米左右发病。
  • 吸烟者:长期吸烟可导致肺动脉压升高,右心室肥大
  • 心、肺解剖学畸形者:可以引起肺动脉高压等。
  • 高寒地区居住者:高寒环境下,机体产热导致基础代谢率升高,耗氧量升高。且高寒地区易发生情绪抑郁症状,出现内分泌水平紊乱,可引起额外需氧量。

高原性心脏病症状

常出现胸闷心悸、气促、呼吸困难和水肿等症状。根据发病年龄不同(小儿多为急性期,成人多为慢性期)表现也有所不同。5 岁以上的患儿,病程较长,从起病到出现心力衰竭可在半年以上,其症状与成人相似。

高原性心脏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高原性心脏病的常见症状包括:

急性高原性心脏病

本病多发于移局高原或在高原出生的小儿,发病较早,病情进展快,可出现以下症状:

  • 夜啼不眠。
  • 烦躁不安。
  • 食欲缺乏。
  • 咳嗽。
  • 声嘶。
  • 精神萎靡。
  • 颜面苍黄。
  • 憨气。
  • 呼吸困难。
  • 消化道功能紊乱。
  • 发作性晕厥

慢性高原性心脏病

本病多见于移居高原多年的成人,起病较缓慢,常合并红细胞增多症或高原性高血压,一开始常无明显症状和体征,发病后常出现以下症状:

  • 头痛
  • 胸闷
  • 心悸
  • 气促。
  • 呼吸困难。
  • 水肿。
  • 下肢水肿。
  • 心率增快(少数心动过缓)。
  • 杵状指发生(较少)。

高原性心脏病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高原性心脏病常见并发症包括:

高原性心脏病预防

高原性心脏病与海拔高度密切相关,发现此类疾病应避免去高海拔地区。出现症状早治疗。平时规律生活,适当锻炼。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但可以延缓疾病进展,还有助于预防发病。

  • 规律锻炼,适当户外运动,增强体质。
  • 避免去高海拔地区。
  • 已在高原地区要注意预防感冒,避免剧烈运动。
  • 积极防治呼吸系统感染,重视儿童的卫生保健。

美国日本医生

Victoria Zysek DO
经验:11-20年
Ehab Daoud MD
经验:21年以上
Ian Cawich MD
经验:11-20年
Michael Neeki DO
经验:11-20年
Jonathan Yousef DO
经验:11-20年
Charles Baggett MD
经验:11-20年
Richard Almeida MD
经验:11-20年
Michael Paul Gimness MD
经验:11-20年
Mohak Dave MD
经验:11-20年
Melissa Janse MD
经验:21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