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或青少年出现不明原因的毛发脱失,建议就医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脱发的种类。如果患者能够意识到自己有自主拔毛的行为,却无法通过行为控制,也建议就医。
根据该病特殊的临床表现,详细询问病史,如存在自主拔除毛发的行为,即可确诊;如病史不详,或不能意识到存在拔除毛发的行为,但存在近期压力增加,或存在已经确诊的心理疾病者,也应高度怀疑该病。
目前拔毛癖已被列入美国精神病学会《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DMS-IV)中[4],相关诊断标准如下:
此外,该病需要与其他种类的脱发相鉴别,如斑秃、假性斑秃、颞部三角形脱发、牵拉性脱发、压力性脱发、纤维性脱发、头癣等。可结合病史,进行皮肤镜检查,必要时行组织病理检查来鉴别。
平时需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寻找释放压力的途径,自觉控制拔毛行为,才能配合医生,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拔毛癖是一种由于反复拉扯、扭转、摩擦毛发而导致的脱发,最早于 1889 年首次报道[1][2]。
该病需要患者和医生配合,自主或在家长协助下,控制拔除毛发的行为,寻找其他释放压力的途径,同时辅助口服及外用药物治疗。部分轻症患者可痊愈;部分难治的患者需要多科协作的综合治疗,才能达到满意的疗效[3]。
主要包括行为调节治疗和药物治疗:
拔毛癖的患者有时还伴有食毛癖。食毛癖的患者有时会出现毛发梗阻和肠道内毛球形成,需行手术治疗清除梗阻及毛球。
该病治疗的关键是行为调节和心理疏导,皮肤科用药仅为辅助,包括口服叶酸片,外用米诺地尔擦剂等生发药物等,对于促进毛发的再生有一定的疗效。
该病为慢性疾病,如果不治疗,有时会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异常。轻症患者经过行为控制和药物治疗后,可以痊愈。对于顽固性拔毛癖或合并精神疾病的患者,治疗困难,综合治疗有一定疗效,但极易复发,有时心理疾病本身可危及生命。
该病确切病因不明,但可以肯定的是,与精神心理、神经生理、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诱因包括各种原因导致的压力、心情低落及无聊等。有时,拔除毛发还是患者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可以带来愉悦感[3]。
主要表现为形状不规则的毛发脱失,常伴有神经精神及心理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永久性脱发[1]。
该病与精神心理关系密切,保持心理健康,合理释放压力,必要时可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进行预防。
对于儿童及青少年来说,需要家长在关注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其心理健康,多沟通交流,教会孩子如何自我调节,也可以预防该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