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776-356 出国就医服务电话

预约国外精神障碍,最快 1 个工作日回馈预约结果

出境医 / 知名医生 / 精神障碍

精神障碍

什么是精神障碍?定义:精神障碍是一大类疾病,指在各种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大脑功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疾病名称/定义的演变:无精神障碍如何分类/分型/分期?精神障碍的分类方式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国际精神障碍分类系统、美国精神障碍分类系统、中国精神障碍分类系统等。以下列出较为重要的几种分类方式: 国际分类:世界卫生组织 1992 年公布《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版(ICD-10)将精神障碍分为 11 种: 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及行为障碍精神分裂症、分裂型及妄想型障碍心境(情感性)障碍神经症性、应激相关及躯体形式障碍伴有生理障碍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人格与行为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心理发育障碍儿童少年期行为及精神障碍待分类的精神障碍美国分类:2013 年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V)将精神障碍分为 22 种:神经发育障碍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与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双相障碍与其他相关障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与其他相关障碍创伤和应激相关障碍分离性障碍躯体症状障碍及相关障碍喂养和进食障碍排泄障碍睡眠-觉醒障碍性功能障碍性别焦虑破坏性、冲动-控制和品行障碍物质相关障碍与成瘾障碍认知神经障碍人格障碍性欲倒错障碍其他精神障碍药物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其他药物的不良反应其他可能成为临床关注焦点的问题中国分类:2001 年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共将精神障碍分为 10 大类: 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癔症、严重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神经症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其他精神障碍及心理卫生情况意义:读者根据具体分类所提示的疾病,可查询具体的词条、获取更多信息。会累及哪些部位或器官?本类疾病常累及全身,主要影响人的情绪、思维、意志行为。会传染吗?本类疾病不会传染。能治愈吗?会复发吗?治愈:本类疾病很难彻底治愈。由于精神障碍病因复杂,难以确定具体致病因素,所以治愈非常困难。在接受及时、正规的治疗后,部分患者的疾病能进入平稳期,症状能够缓解。复发:本类疾病有可能会复发。治疗后,在受到某种病因刺激时,病情可能发生反复和恶化,引发一系列严重问题。会遗传吗?精神障碍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孤独症的遗传度高达 90%;精神分裂症与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度高达 80%;酒精滥用/依赖的遗传度为 60%;抑郁发作与惊恐障碍遗传度为 40%。以精神分裂症为例,有人研究了 85 个父母皆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所组成的家庭,发现其子女的发病率为 51.5%,为正常家庭的 80~100 倍。精神障碍很常见吗?比较常见,其中以焦虑障碍等最为常见。在这一类疾病中,根据引发原因不同,常见程度也不同。2015 年完成的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中国成人精神障碍的患病率约为 17% (此调查未纳入睡眠障碍)。 焦虑障碍:此类最常见。终生患病率约 7.6%,12 个月患病率约为 5%。心境障碍:患病率排名第二,以抑郁症为主,终生患病率约 7.4%,12 个月患病率约为 4%,平均起病年龄在 20~30 岁,呈逐年上升趋势。酒精药物使用障碍:患病率排名第三, 终生患病率为 4.7%,12 个月患病率为 2%,患病危险性随年龄呈下降趋势,以 65 岁及以上人群患病危险性最低。

就医

患者出现异常的精神行为症状,影响日常生活时,应立即就医。精神障碍大多难以自行缓解,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病情恶化而出现一系列严重问题。

就诊科室

由于涉及疾病众多,所以可能涉及多个科室。在此,将优先、重点就诊科室列如下:

  • 精神科
  • 心理科
  • 神经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精神障碍?

大部分情况下,医生都需要结合各种诊断依据综合分析,其目标是确定患者是“精神障碍”这一类疾病中的哪一种。这些最主要的诊断依据包括: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量表评估、影像学检查等。

需要做哪些检查?

  • 问诊:询问与疾病相关的信息,询问相关病史,辅助确定病因,辅助诊断。
  • 体格检查:医生为患者做身体检查,以确定身体哪些部位存在异常;以确定患者是否为精神障碍,辅助诊断是本类疾病中的哪一类,有助于排除其他疾病。
  • 辅助检查:最重要/常见的一些检查如下:
    • 实验室检查:目的是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评估患者各部位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具体检查名称如血常规、血电解质、肝肾功能等。
    • 心理评定量表:利用 MMSE 量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汉密尔顿抑郁/焦虑量表等对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 影像学检查:目的是观察脑组织的结构、形态有无异常,脑血供是否正常,有无器质性病变,进而评估神经功能状态。具体检查名称如头部 CT、头部磁共振成像(MRI)等。

日常

在院外,精神障碍患者日常坚持治疗或恢复期,请关注以下原则:密切观察病情,定期复查,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合理安排饮食及保持良好心态。

  • 密切观察病情,定期复查:本类疾病有复发可能,如又出现行为、认知方面异常等症状时,提示疾病可能复发或加重,需及时就医。治疗期间和治疗后,需定期至医院复查。由于每一位患者的疾病情况不同,所以复查规律及检查项目请遵从医生建议。
  • 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
    • 家属需要合理安排患者的休息时间,为患者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证良好的生活节律。
    • 避免患者进行情绪剧烈变化的各种活动,如看情节紧张的电视、电影、小说。
    • 家属需要掌握疾病相关知识,提高照料者照顾患者的意愿和对患者照料能力。
    • 家属应多陪伴患者,避免其独处以及独自外出。
  • 合理安排饮食:注意饮食卫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营养搭配,细嚼慢咽防止噎食。
  • 保持良好心态:患者往往因症状而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可能会产生焦虑紧张的心态,影响疾病恢复,需要家人或朋友的支持和理解,通过正向引导、安抚及陪伴,帮助患者恢复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树立生活的信心。

精神障碍介绍

  • 什么是精神障碍?
    • 定义:精神障碍是一大类疾病,指在各种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大脑功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1]
  • 疾病名称/定义的演变:
  • 精神障碍如何分类/分型/分期?精神障碍的分类方式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国际精神障碍分类系统、美国精神障碍分类系统、中国精神障碍分类系统等。以下列出较为重要的几种分类方式[1][2]
    • 国际分类:世界卫生组织 1992 年公布《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版(ICD-10)将精神障碍分为 11 种:
      1. 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
      2. 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及行为障碍
      3. 精神分裂症、分裂型及妄想型障碍
      4. 心境(情感性)障碍
      5. 神经症性、应激相关及躯体形式障碍
      6. 伴有生理障碍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
      7. 人格与行为障碍
      8. 精神发育迟滞
      9. 心理发育障碍
      10. 儿童少年期行为及精神障碍
      11. 待分类的精神障碍
    • 美国分类:2013 年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V)将精神障碍分为 22 种:
    1. 神经发育障碍
    2. 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与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3. 双相障碍与其他相关障碍
    4. 抑郁障碍
    5. 焦虑障碍
    6. 强迫障碍与其他相关障碍
    7. 创伤和应激相关障碍
    8. 分离性障碍
    9. 躯体症状障碍及相关障碍
    10. 喂养和进食障碍
    11. 排泄障碍
    12. 睡眠-觉醒障碍
    13. 性功能障碍
    14. 性别焦虑
    15. 破坏性、冲动-控制和品行障碍
    16. 物质相关障碍与成瘾障碍
    17. 认知神经障碍
    18. 人格障碍
    19. 性欲倒错障碍
    20. 其他精神障碍
    21. 药物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其他药物的不良反应
    22. 其他可能成为临床关注焦点的问题
    • 中国分类:2001 年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共将精神障碍分为 10 大类:
      1. 器质性精神障碍
      2. 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3. 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4. 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5. 癔症、严重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神经症
      6.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7. 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8. 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9. 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
      10. 其他精神障碍及心理卫生情况
    • 意义:读者根据具体分类所提示的疾病,可查询具体的词条、获取更多信息。
  • 会累及哪些部位或器官?本类疾病常累及全身,主要影响人的情绪、思维、意志行为。
  • 会传染吗?本类疾病不会传染。
  • 能治愈吗?会复发吗?
    • 治愈:本类疾病很难彻底治愈。由于精神障碍病因复杂,难以确定具体致病因素,所以治愈非常困难。在接受及时、正规的治疗后,部分患者的疾病能进入平稳期,症状能够缓解。
    • 复发:本类疾病有可能会复发。治疗后,在受到某种病因刺激时,病情可能发生反复和恶化,引发一系列严重问题。
  • 会遗传吗?精神障碍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孤独症的遗传度高达 90%;精神分裂症与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度高达 80%;酒精滥用/依赖的遗传度为 60%;抑郁发作与惊恐障碍遗传度为 40%。以精神分裂症为例,有人研究了 85 个父母皆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所组成的家庭,发现其子女的发病率为 51.5%,为正常家庭的 80~100 倍[1]
  • 精神障碍很常见吗?比较常见,其中以焦虑障碍等最为常见。在这一类疾病中,根据引发原因不同,常见程度也不同。2015 年完成的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中国成人精神障碍的患病率约为 17% (此调查未纳入睡眠障碍[3]
    • 焦虑障碍:此类最常见。终生患病率约 7.6%,12 个月患病率约为 5%[3]
    • 心境障碍:患病率排名第二,以抑郁症为主,终生患病率约 7.4%,12 个月患病率约为 4%,平均起病年龄在 20~30 岁,呈逐年上升趋势[3]
    • 酒精药物使用障碍:患病率排名第三, 终生患病率为 4.7%,12 个月患病率为 2%,患病危险性随年龄呈下降趋势,以 65 岁及以上人群患病危险性最低[3]

美国精神障碍治疗

这一类疾病下属的具体疾病较多,治疗方案也不相同。但总的来讲,需要根据病人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本病的治疗原则是:分析病因,对症治疗,多种治疗方法相结合及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 分析病因,对症治疗:寻找致病原因至关重要,通过一系列检查项目,判断患者具体发病原因,在对症用药。或采取远离病因的方式,治疗疾病。例如心理和社会因素造成的精神障碍,首先应帮助患者摆脱有直接影响的社会或工作环境。
  • 多种治疗方法相结合:主要治疗方法会涉及药物治疗、心理社会治疗、物理治疗及康复治疗。
  • 个性化治疗方案:由于每位患者情况不同,应依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充分评估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导致精神障碍的因素

本类疾病病因较为明确,为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其形成过程较为复杂,主要是由生物学因素、心理学因素和社会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

主要病因和高发人群

主要病因:

  • 是否明确:本类疾病病因明确。
  • 遗传因素:指遗传物质基础发生病理性改变而致病,据调查发现精神障碍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1]
  • 感染因素:全身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其他系统感染均可引起精神障碍。最常引起精神障碍的感染有:败血症、流行性感冒、伤寒、斑疹伤寒、肺炎、脑膜炎、神经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等。
  • 脑和内脏器官疾病:脑损伤' target='_blank'>颅脑损伤癫痫脑血管病、颅内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红斑狼疮、慢性肺功能不全等均容易出现精神障碍。
  • 心理和社会因素:包括应激性生活事件、情绪状态、人格特征、性别、父母的养育方式、社会阶层、社会经济状况种族、文化宗教背景、人际关系等。

高发人群:医学界的一些研究认为,有下述因素的人群,得病的风险更高。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因素仍在研究中,尚无定论。

  • 家族中有本病遗传史者。
  • 经常接触有害物质者。
  • 患有基础疾病者: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等。
  • 长期处于心理应激或压力较大者,如长期孤独。
  • 其他更多因素:不在此冗述,更多信息请参阅具体疾病词条。

精神障碍症状

精神障碍是一类疾病,其表现涉及精神活动各个方面,通过人的外显行为(言谈、书写、表情、动作)表现出来。但由于涉及疾病种类太多,情况复杂多样。在此仅列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症状:

  • 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产生的不舒适和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如咽喉部堵塞感,胃肠扭转感、腹部气流上涌感等。
  • 思维奔逸:思维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和转换加速。患者表现为特别健谈,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感觉脑子特别灵活,就像机器加了“润滑油”一样难以停顿下来。
  • 强迫观念:脑中反复出现的某一感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不合理和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常伴有痛苦体验。
  • 认知障碍:智能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近事遗忘等。还可能表现为沉默寡言、淡漠、反应迟钝、发呆、睡眠增多等。
  • 其他:除外以上,这些疾病还有一些非特征性的症状,不在此详述。如需了解其他更多详细信息,可查询具体的疾病词条。

精神障碍预防

精神障碍这类疾病的预防方法不可一概而论。预防原则是: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缓解精神压力,多与他人沟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心理健康。

  •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全身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其他系统感染、脑损伤' target='_blank'>颅脑损伤癫痫脑血管病等,定期复查。
  • 缓解精神压力,多与他人沟通:患者可以进行心理咨询或者与家人朋友沟通,缓解精神紧张压力,减少社会心理因素、性格因素给自己带来的负面情绪。
  •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劳逸结合,避免过劳过累;
    • 平时要适当运动,增强身体素质;
    • 保持营养均衡,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 注意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
  • 保持心理健康:有本类疾病家族病史的群体,应避免情绪剧烈变化的各种活动,定期进行心理咨询。如有本类疾病所描述的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更新信息:

更新时间:2021 年 03 月 13 日

感谢河北省人民医院精神科 李鑫 住院医师(医学硕士),参与本文内容更新撰写

感谢天津市安定医院精神科 边艳辉 副主任医师,参与本文内容更新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