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个发病比较急的疾病,儿童尤为明显。而成人起病较隐匿,症状不明显时,不易发现。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大便检查、影像学检查、骨髓穿刺涂片等检查结果,进行综合确诊。
常见的相关检查如下:
预防出血是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首要注意事项。
日常应注意以下事项: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过去称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arget='_blank'>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自身血小板抗原的免疫失耐受,导致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增多,以及免疫介导的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的细胞)生成血小板障碍,从而致使血小板计数减少(低于 100×109/L)。
因为大部分 ITP 患者是在常规体检时发现的,患者的出血症状和体征,对于决定是否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血小板的绝对数量,也是作为是否选择治疗的重要考虑指标。血小板计数较高、无出血症状的患者,通常都是予以观察;当血小板数量较低、有出血症状或有导致出血危险因素的患者,就应该及早治疗。
几个世纪以来,脾切除术都被认为是治疗 ITP 的有效且安全的方法,然而,新型疗法如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利妥昔单抗等的涌现后,脾切除术逐渐降为 ITP 的次选疗法,但是和其他治疗方法相比较,对 ITP 患者而言,脾切除术仍然有最高的治愈率。近年,绝大多数 ITP 患者行腹腔镜下脾切除术。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在大多数儿童中,病程呈自限性,可自发缓解,治疗缓解后不易复发;而对于成人,此是一种慢性疾病,不少患者在治疗缓解后,较易复发、迁延。ITP 虽然是一种良性疾病,然而,重要部位的严重出血,会导致死亡。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疾病。
其发病机制是由于自身免疫因素。自身产生的抗体攻击血小板,使血小板破坏增多;同时,免疫异常,也使产生血小板的巨核细胞制造血小板的功能下降,因此,机体内的血小板数量减少。
具有下列危险因素的人,更容易在患上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后,出现出血情况:
大约有 25% 的患者,可无任何症状,只在体检时,发现血小板减少;大约有 1/3 的患者在诊断时血小板数目大于 30×109/L,且无明显出血症状;而出血的患者,根据出血的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症状。
大部分患者的症状以皮肤、表浅黏膜出血为主,表现为紫癜、鼻出血、月经过多、牙龈出血等。
少部分患者可有内脏等重要脏器出血的症状,通常都有相关脏器的基础疾病。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无明确的病因,因此并无有效的预防手段。但患病后预防出血,则是患者需要注意的地方。因此,患者需要在日常中重视上述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