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 target='_blank'>偏头痛除疾病本身可造成损害外,还可以导致脑白质病变、认知功能下降、后循环无症状性脑梗死等。此外,头痛' target='_blank'>偏头痛还可与焦虑、抑郁等多种疾病共患。因此,一旦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医生会为患者进行体检,检查肌肉、反应、言语和感官以测试头部的神经,还会询问健康史。
诊断原则:有头痛' target='_blank'>偏头痛头痛的典型先兆
1. 至少 2 次发作符合标准 2~4。
2. 先兆包括至少以下一条,但没有运动障碍:
3. 至少符合以下 2 条:
4. 在先兆期或先兆症状随后 60 分钟内出现符合无先兆性头痛' target='_blank'>偏头痛的 2~4 标准的头痛。
无先兆头痛' target='_blank'>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
1. 至少 5 次发作符合标准 2~4。 |
2. 头痛发作持续 4~72 小时(未治疗或治疗不成功)。 |
3. 头痛至少具备以下特点中的 2 条:单侧;搏动性;疼痛程度为中度或重度。 |
4. 日常体力活动可以加剧,或造成避免日常体力活动(如散步或爬楼梯)。 |
5. 在头痛期间至少具备以下中的 1 条:恶心和/或呕吐;畏光和畏声。 |
6. 不归因于其他疾患。 |
5. 不归因于其他疾患。
常用辅助检查
头痛日记可以帮助患者和医生找出可能引起头痛的原因。注意头痛' target='_blank'>偏头痛的日期和时间、摄入的任何食物、进行的任何活动,以及在头痛开始前服用的任何药物。发作模式可能需要几周才能观察到。
头痛' target='_blank'>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复发性头痛,具有一定致残性,通常每次发作时间为 4~72 小时。
治疗目的:快速、持续镇痛,减少头痛再发生,恢复患者的正常生活状态。
科学家尚不清楚导致头痛' target='_blank'>偏头痛的原因,可能与大脑内的一些化学物质有关。根据该理论,神经细胞活动产生的电波在大脑中扩散,并刺激三叉神经,引起多种神经递质的释放,并导致血管大小的改变,从而释放更多的神经递质,最终引起炎症和疼痛。
大约 25% 的头痛' target='_blank'>偏头痛患者经历的先兆症状,被认为是由于电波穿过部分大脑所导致,而这部分大脑对应感官信号的处理。头痛' target='_blank'>偏头痛通常有家族遗传特征。常在患者童年时期开始发作,在青春期加剧。虽然男生比女生发作风险更高,但成年女性患病率高于成年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的发作次数会降低,50 岁后头痛' target='_blank'>偏头痛就少有发作了。
头痛' target='_blank'>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其病情特征为反复发作、一侧或双侧搏动性的剧烈头痛且多发生于偏侧头部,可合并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恶心、呕吐、畏光和畏声等,约 1/3 的头痛' target='_blank'>偏头痛患者在发病前可出现神经系统先兆症状。
大约 1/3 的患者会在头痛' target='_blank'>偏头痛发作的前几小时或几天出现警示症状,称为前驱症状或前期头痛阶段。
先兆症状通常在头痛前约 1 小时开始,但不局限于扭曲视野,还会影响患者的任意感官。
先兆症状通常持续不到 1 小时。一些症状在进入头痛阶段后可能继续存在。头痛' target='_blank'>偏头痛可以是稳定性头痛或搏动性头痛。患者通常会出现头部前方或侧面、眼周疼痛。成年人更容易感到单侧头痛。头痛可持续 4 小时至 3 天。
本病目前无法根治但可以有效控制,应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患者教育,以帮助确立科学和理性的防治观念与目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寻找并注意避免各种头痛的诱发因素;鼓励患者记头痛日记,这对帮助诊断和评估预防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通常,头痛' target='_blank'>偏头痛致使存在以下情况时,应考虑预防性治疗: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医生在使用预防性治疗药物前,会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药物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患者的共病、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每日用药次数及经济情况等进行药物选择。通常首先考虑证据确切的一线药物,若一线药物治疗失败、存在禁忌证或患者存在以二、三线药物同时治疗合并症时,方才考虑使用二线或三线药物。
避免使用其他疾病的禁忌药,以及可能加重头痛' target='_blank'>偏头痛发作的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长效制剂可增加患者的顺应性。药物治疗应从小剂量单药开始,缓慢加量至合适剂量,同时注意副作用。对每种药物给予足够的观察期以判断疗效,一般观察期为 4~8 周。患者需要记头痛日记,来评估治疗效果。有效的预防性治疗需要持续约 6 个月,之后可缓慢减量或停药。若发作再次频繁,可重新使用原先有效的药物。若预防性治疗无效,且患者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可增加药物剂量;否则,应换用第二种预防性治疗药物。若数次单药治疗无效,才考虑联合治疗,也应从小剂量开始。
感谢邢台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 陈秀晓医生 参与本文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