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起病隐匿,早期无特异症状和体征,常规检查不易明确诊断。多数患者在出现腹痛等腹膜炎表现甚至剖腹探查后才做出诊断,往往失去最佳治疗时机。目前对于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确诊主要依靠影像学表现。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医生根据症状不易明确诊断,常需结合影像学检查来确诊。还需鉴别其他血管或非血管因素引起的肠缺血性疾病。常用的检查包括以下。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是造成腹腔内的肠系膜缺血的一种疾病,会引起肠壁营养障碍及运动障碍,其发病率低于其他血管疾病,但常缺乏及时有效的诊断及治疗,病死率极高。
早期治疗的原则是血栓再通,防止血栓进一步蔓延;远期治疗的原则是减少并发症,防止复发。
确诊后,立即行抗凝治疗,其重要性在于可明显提高生存率,早期抗凝治疗开通血流的比例高达 80%,还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预防因外伤、感染、胰腺炎等诱因作用下再次出现血栓,应进行抗凝治疗 3~6 个月。当患者存在高凝状态时,会考虑长期抗凝。
安全、微创,可快速清除静脉内血栓,恢复肠系膜静脉内血流。但提倡早期采用,一般用于发现较早、有明显症状但无明确肠坏死、穿孔及腹膜炎者。方法为采用各种路径取栓和溶栓,包括经颈内静脉穿刺肝内门体分流通路机械吸栓、取栓及溶栓,经皮肝穿刺机械取栓或溶栓,经肠系膜上动脉间接导管溶栓术等。
以下情况常会考虑剖腹探查。
手术的原则是切除坏死肠管和重建肠道。但是对于如何确定切除肠段及系膜范围,目前还没有理想的方法。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死亡率为 10%~23%。最常见的死因是败血症与多器官功能衰竭,此外还包括血栓复发、短肠综合征和肺栓塞。影响近期生存率的因素有 3 个:患者年龄、肠道缺血程度和抗凝时间。恢复情况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而慢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结局与潜在疾病(例如恶性肿瘤)的严重程度有关。
根据其有无诱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较少见的原发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原因目前难以确定,而继发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通常都有基础疾病或是伴随疾病。
常缺乏特异性的症状,不易明确诊断,易导致漏诊和误诊。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症状包括以下。
慢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常无症状,但有时可有门脉高压的系列表现,例如腹水、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头晕、口渴、肢冷等)。
从病因上无特殊预防措施,生活中可以从控制各种高危因素入手,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