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腹痛、脓血便,体重减轻等需及时就诊。已确诊患有炎症性肠病患者治疗后出现急性腹痛、肠出血等情况也需要及时就诊。
消化内科
诊断是炎症性肠病规范化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临床评价、实验室化验、内镜、组织学及影像学检查综合组成。炎症性肠病公认的诊断金标准包括内镜检查和活检组织的病理学评价。
明确诊断后,疾病的分级也非常重要。
相关检查包括:
包括一般情况、体重、身高、体质指数、血压、体温及脉搏。腹部触诊是否有柔韧感、腹胀及肿块。患者的口腔、皮肤、眼及关节也需检查,以明确是否有肠外表现;必要时可行直肠指检。
钙卫蛋白是结肠炎症的标志,也适用于监控炎症反应。
炎症性肠病患者感染艰难梭菌的概率更高,可行微生物学检查,包括艰难梭菌和巨细胞病毒。
克罗恩病的分类基于内镜下病变的范围、黏膜炎症的程度及组织学。
诊断的金标准是肠镜及多处活检(至少5个部位,每个部位2块活检,必须包括回肠末端和直肠)。
克罗恩病在内镜下的特殊表现有阿弗他溃疡、鹅卵石征及节段性病变。
溃疡性结肠炎内镜下典型特点有黏膜血管纹理消失、红斑、黏膜呈颗粒状、血管易碎性、病变处糜烂、溃疡形成以及自发性出血。
若有肠腔狭窄的存在,则需对狭窄部位进行多处活检以排除结肠癌。
帮助判断病变程度并指导治疗。
用于肠外并发症监测。在判断克罗恩病累及部位和病灶时具有较高精确度。
适用于高度怀疑小肠病变但无法耐受肠镜患者。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理学特点有弥漫性黏膜固有层细胞数目增多及广泛的黏膜或隐窝结构扭曲。克罗恩病的典型病理学特点有炎性细胞浸润(淋巴细胞,浆细胞)、不规则隐窝以及独立肉芽肿。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累及胃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由两大疾病组成: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chn's disease,CD)。
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原则,取决于病变范围和病变程度,主要包括诱导缓解及维持治疗。
治疗目标是诱导并维持临床缓解以及黏膜愈合,防治并发症,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加强对患者的长期管理。
目前以药物治疗为主,治疗药物主要有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等药物。手术治疗主要用于并发症的处理。
5-氨基水杨酸(5-ASA)制剂和柳氯磺吡啶(SASP),用于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诱导缓解及维持治疗,同时适用于病变局限在回肠末段或结肠的轻度克罗恩病患者。
对控制疾病活动有较好疗效,适用于对5-ASA疗效不佳的中度及重度炎症性肠病患者。
硫唑嘌呤或疏嘌呤适用于激素治疗无效或对激素依赖的患者。
抗TNFa的单克隆抗体,如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及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对传统治疗无效的活动性克罗恩病有效,可用于克罗恩病的诱导缓解与维持治疗。
主要用于并发感染的治疗。
适用于营养状况差的患者。
手术治疗无法根治疾病,主要用于缓解症状及并发症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手术适应症主要针对并发症,如:肠穿孔、肠梗阻、腹腔脓肿、不能控制的大出血,中毒性巨结肠内科治疗无效等。
对于克罗恩病患者,尽可能地切除小肠组织。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病变通常只发生在结肠,可通过直肠结肠切除术治疗。
炎症性肠病的预后包括缓解、复发、住院治疗、手术、死亡率和恶性肿瘤等。炎症性肠病以慢性、反复发作以及在严重情况下可致残,病情发作往往需要住院治疗,缓解期也需要门诊维持治疗为特征。
预后分为短期预后和长期预后:
同时炎症性肠病患者罹患恶性肿瘤的风险越来越高,最常见的是结肠癌。
炎症性肠病是一组慢性非特异性的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与环境、遗传及肠道微生态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肠道异常免疫失衡有关。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可概括为: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在肠道微生物参与下引起肠道免疫失衡,损伤肠黏膜屏障,导致肠黏膜持续炎症损伤。
近几十年来,全球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持续增高,这一现象首先出现在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北美及欧洲。近十多年我国发病率明显增多,这一疾病谱的变化,提示环境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具体因素不明。
发病具有遗传倾向。病人一级亲属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单卵双胞显著高于双卵双胞。虽然在白种人中发现某些基因(如NOD2/CARD/5)突变与炎症性肠病发病相关,目前尚未发现与我国发病相关的基因,反映了不同种族、人群遗传背景不同。
病人的肠道微生态与正常人不同,用转基因或敲除基因方法造成免疫缺陷的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必须在肠道微生物存在的前提下才发生炎症反应,抗生素治疗对某些炎症性肠病病人有效等,说明肠道微生物在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各种因素引起Thl、Th2及Thl7炎症通路激活,炎症因子(如IL-1、IL-6、IL-8、TNF a、IL-2、IL-4、IFN-y等)分泌增多,炎症因子/抗炎因子失衡,导致肠道黏膜持续炎症,屏障功能损伤。
吸烟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具有保护性作用,但可增加罹患克罗恩病的危险。
糖、高蛋白及高脂饮食是最重要的饮食风险因素之一。维生素D在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日晒过少、食物摄入过少及体育活动过少都可导致维生素D的缺乏。
因确诊急性阑尾炎而行阑尾切除术,已被证实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呈负相关。但在克罗恩病中这种关系尚不明确。
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口服避孕药等,但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应激和抑郁症在炎症性肠病的中介和恶化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发病风险更高,但目前尚不清楚抑郁症的治疗是否会影响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与病程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最常见的症状是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及腹痛。血性腹泻多初发,其他如夜间排便、体重减轻、发热、心动过速、恶心呕吐等都可出现。
克罗恩病临床症状为慢性腹泻、腹痛伴或不伴体重减轻,特别是发病年龄较早者。
全身症状如不适、发热及食欲下降,其他症状如粪便带血或黏液便,以及伴有肌肉骨骼畸形的肠外表现都很常见。肛周瘘管及脓肿也可在早期出现。
炎症性肠病的常见症状包括: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