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观察和身体检查有助于识别先天性肌强直明显症状。为了进一步明确病情,医生还可能建议患者进行以下检查:
患者出现吞咽困难、呕吐或频发摔倒受伤时,应及时就医。
先天性肌强直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临床表现、家族病史、临床查体、肌电图检查、肌肉活检、血肌酶谱检测和基因检测结果。肌电图发现肌强直放电、基因检测发现致病突变可明确诊断。
先天性肌强直(Myotonia Congenita)是遗传基因突变导致的以肢体肌肉强制和肌肥大为常见症状的遗传性骨骼肌离子通道病。临床表现为横纹肌主动收缩后无法及时放松,一段时间内持续收缩。该病可分为遗传方式和临床特点各不相同的 Thomsen 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 Becker 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两种先天性肌强直均为编码氯离子通道的 CLCN1 基因缺陷所致,后者临床表现相对更重。本病预后良好,寿命不受影响。
以对症治疗为主。
美西律是治疗先天性肌强直症状的一线药物。其他可缓解肌强直症状的钠离子通道阻滞剂还有: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乙酰唑胺和普鲁卡因胺等。
当病情明显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时,可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并根据病情调整剂量。
避免使用利尿剂、肾上腺素等导致症状加重的药物。
编码氯离子通道的 CLCN1 基因缺陷导致横纹肌上氯离子通道功能减弱或丧失,进而导致 Thomsen 型和 Becker 型先天性肌强直。当肌肉主动收缩时,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后不能及时通过氯通道介导的氯离子跨膜流动,重新回到静息膜电位,最终导致肌肉过长时间持续性收缩。[1]
先天性肌强直通常会累及全身骨骼肌(肢体骨骼肌、面肌、眼外肌、舌肌发生强直)。Becker 型上肢和面部症状明显,而 Thomsen 型下肢症状明显。主要症状包括:
上述症状在休息后突然运动时明显,寒冷也会加重症状,但多次重复运动(反复动作)后减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