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多依赖于临床的症状结合内镜检查,确诊主要依据病理诊断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
胃肠间质瘤患者应遵医嘱用药,密切关注药物副作用,定期复诊,改善生活方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胃肠间质瘤(GIST)也称为胃肠道间质瘤,是最常见的间叶源性的消化道肿瘤。大多数 GIST 发生于胃,部分发生于小肠,也可见于结肠和直肠、食管,以及少部分消化道外(肠系膜、大网膜和腹膜后)。50 岁以上人群高发,病理是确诊 GIST 的“金标准”。
胃肠间质瘤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将手术治疗作为首选,根据胃肠间质瘤的恶性程度来进行术后的辅助治疗,常见的药物治疗中,常用伊马替尼。
胃肠间质瘤的手术方式主要有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内镜下肿瘤切除术、腹腔镜联合内镜手术,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综合评估,采取合理的手术方式。
传统的细胞毒化疗药物对胃肠间质瘤无效。不能切除和转移的胃肠间质瘤患者可采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
胃肠间质瘤的转移及术后复发主要发生于腹腔,以肝脏及腹膜最多见。
胃肠间质瘤患者的预后与肿瘤的部位、大小、核分裂像及是否远处转移密切相关,但总体预后较好。晚期胃肠间质瘤患者应用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后,预后可大大改善。
胃肠间质瘤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多认为其发病机制与受体酪氨酸激酶(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产因子受体-ɑ 的基因突变关系密切。
胃肠间质瘤(GIST)一般起病较隐匿,肿瘤小者多无症状。往往根据肿瘤部位的不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患者可因出现上腹部压迫感、饱胀、疼痛等不适等症状,在就诊时被偶然发现。部分患者以呕血、黑便为首发症状,有时在腹部可触及包块。
常见并发症包括:
胃肠间质瘤的病因尚不明确,因此没有直接有效的预防手段,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出现症状时及时就医,让医生来对你进行判断,进行一些必要的检查来明确病情。胃肠间质瘤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就是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