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可通过血液检查和皮肤检查来诊断天花。
如果医生怀疑某个患者为天花,应进行血液检查和皮肤检查来确诊。一旦确诊,将被视为全球性卫生突发事件。疾病预防控制部门会立即采取行动,对所有接触者进行隔离。
如果证实存在天花爆发,则疫区的医生可以通过观察皮疹、询问症状和暴露史来诊断天花患者,无需进行实验室检查。
如果出现天花爆发,并且认为自己可能已经被感染,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或联系当地卫生部门。不要直接前往综合医院,容易将疾病传给他人。
确诊天花后,为了防止病毒传播,必须对患者进行隔离,直到其症状完全消失,这时患者将不再具有传染性。
天花 (small pox) 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严重传染病,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历史上,天花曾经夺去了全世界数千万人的生命。
在疫苗出现之前,天花常导致全世界范围的死亡。随着疫苗的广泛使用,最后一例自然发生的天花患者出现在 1977 年。1980 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告天花已经停止传播,全球范围内已经消灭了天花。
目前,只有少量天花病毒保存在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 和俄罗斯国家病毒学和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的实验室,用于医学研究。
至今,天花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主要进行支持性治疗,包括补液、通过药物缓解疼痛和发热。如果患者肺部或皮肤出现细菌感染,可以使用抗生素。
科学家仍在寻找治疗天花的抗病毒药物,初步研究提示西多福韦可能有效。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可通过咳嗽、打喷嚏、呼吸、密切接触等方式传播。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天花病毒包括两类:大天花病毒和小天花病毒。大天花病毒导致的天花更严重,致死率可达 30%。小天花病毒引起的天花较少致命,致死率约为 1%。
天花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天花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从出诊到结痂都具有传染性。可通过咳嗽、打喷嚏等产生的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结痂或疱液的方式传播,甚至通过接触感染者的个人物品和被褥传播。在狭小、密闭的空间内,天花甚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动物和昆虫不会传播天花。
如果恐怖分子将少量病毒释放到空气中,则可能导致病毒在大量人群中传播。
天花初期表现为严重的流感样症状,之后出现皮疹。通常在感染 12 天后出现症状。
口腔和鼻黏膜也可能出现皮疹,并迅速导致黏膜溃疡。
天花的潜伏期大约为 12 天,即通常在感染 12 天后出现症状。不过也可能感染 7 天后就出现症状,或者 19 天后才出现症状。在潜伏期,患者不具有传染性,不会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天花患者出疹期间传染性最强,皮疹结痂后传染性减弱。不过,从皮疹出现到所有痂皮脱落之前,感染者均可传播天花病毒。
如果皮疹发生在眼睛附近,则可能导致失盲。孕妇、免疫系统受损的人群感染天花病毒后,更容易出现严重的病情和死亡。
天花患者痊愈后,可获得终生免疫。
接种天花疫苗可以预防天花,病毒感染后3天内接种疫苗也能减轻病情或预防症状出现。
疫苗可以预防天花。科学家们利用牛痘病毒来生产天花疫苗,该病毒与天花病毒类似,但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更小。首次接种的天花疫苗保护效果可达至少 3~5 年,进行二次接种后能够保护更长的时间。
对于已经感染天花病毒的患者,在感染病毒后3天内接种天花疫苗,能够减轻多数患者的病情,甚至预防症状的发生。感染后 4~7 天内接种疫苗也会有帮助。
确诊天花后,在隔离患者的同时,要对所有接触者进行疫苗接种。这种做法称为“环状疫苗接种”,在消灭天花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专家认为,如果出现了天花病例,最好先实施环状疫苗接种,之后才考虑大规模接种疫苗。
随着天花的消灭,加上疫苗可能引起少数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脑炎、心肌炎),到 1986 年所有国家均停止了常规接种天花疫苗。但如果出现天花病毒传播,所有儿童和部分成年人仍有可能感染。
世界卫生组织及其成员国(包括我国)建立了天花疫苗应急储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天花病毒袭击。
通常推荐下列人群接种天花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