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患者是在住院期间发生低氯血症,医生会根据病因及时处置。对于伴有高危因素者,如果出现低氯血症的相关情形和症状,则应该及时就医。医生会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并根据生化指标检测值来评估低氯血症的严重程度。
低氯血症是体内氯离子水平严重失衡的表现,不是通过自我诊断或简单治疗就能解决的,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展系统性的治疗。
注意:低氯血症如果未经及时干预,可能损伤其他器官的正常功能,重者将危及生命。
医生会首先进行体格检查和询问病史来初步判断病情。可能询问的内容包括:
医生还会建议做一些辅助检查来评估低氯血症病情,主要的检查项目包括:
部分患者可能还需要进行一些其他的检查项目,了解原发病的进展情况,例如:
患者需要根据医生的指导,每天补充足够的盐分,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
氯离子(Cl-)是人体内百分比含量最高的负离子。它们主要通过食盐(氯化钠,NaCl)的形式摄入,正常生活中氯元素缺乏的情形极为罕见。氯和钠广泛分布于全身各处,对于维持体液渗透压、酸碱平衡、电解质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调控钠离子(Na+)浓度和分布的各种生理机制往往也会相应的对氯离子产生影响。
低氯血症(Hypochloremia)是指患者血液中的氯离子浓度显著低于正常水平。这可能由多种因素造成,例如疾病进展导致氯离子大量流失,也可能继发于药物作用。低氯血症患者需要及时控制病情,否则临床结局较差,死亡率较高。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临床医生对氯离子浓度紊乱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因实施相应的干预措施,例如停用致病药物或尽快治疗原发病,同时输注或口服盐水,从而提高体内氯离子的浓度。
低氯血症的治疗重点在于恢复体内电解质的平衡,使氯离子浓度回升至人体的正常水平,并长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避免低氯血症反复发作。通常低氯血症患者的干预措施包括两个方面:补充氯离子和去除病因。
低氯血症就是体内氯离子水平显著降低,导致电解质失衡。这种情形可能存在多种诱因,例如氯离子随尿液或呕吐大量流失,或水分、钠离子浓度增加,造成氯离子浓度相对降低。
低氯血症就是体内氯离子水平发生显著降低,这里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因素:
临床可能引发低氯血症的常见用药方案包括:
慢性病患者预防低氯血症的重点在于做好自身的疾病管理。
慢性病患者务必做好自身的疾病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