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釉细胞瘤,是一种多发生于下颌骨(占比约 80%)的牙源性肿瘤(即由参与牙的形成的组织所生成一类肿瘤),属于良性肿瘤[1][2]。
成釉细胞瘤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包括保守性手术治疗与根治性手术治疗,前者主要是刮除肿瘤,而后者要求切除肿瘤及其周围 0.5~1.0cm 以上的骨质[1]。手术目的是去除肿瘤,同时,保护和恢复患者面部的容貌和功能。为尽可能地降低复发率,并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创伤,对于不同病理类型的成釉细胞瘤,应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1]。
成釉细胞瘤多位于颌面部,因肿瘤呈侵袭性生长,可破坏颌骨,导致面部畸形和功能障碍。手术能够直接、有效地去除肿瘤,但有时会增加颌面骨质的破坏,后期需进行颌骨修复重建。成釉细胞瘤术后极易复发,即便是采取根治性手术治疗,术后也应长期随访(定期复查)[2]。
迄今为止,成釉细胞瘤的发病原因和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对成釉细胞瘤发生和生物学行为的研究认为,该病可能与 BRAF 基因(一种原癌基因,许多肿瘤的发生都与该基因有关)密切相关[4]。
BRAF 基因突变是成釉细胞瘤可能的病因,因此,存在 BRAF 基因突变者更容易患成釉细胞瘤。
成釉细胞瘤的发病原因和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预防方法。
当发现颌面部出现异常肿物时,应及时就医。虽然成釉细胞瘤肿瘤生长缓慢,不及时就医,通常不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但是肿瘤体积越大,手术治疗难度越大、风险越高,因此,应尽早就医。此外,尽早与其他颌面部疾病相鉴别也很重要。
对于出现可疑症状而来就诊的患者,医生通常采取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等,来确定病灶所处的位置、形态、牙根的形态改变,以及周围骨质是否改变等,来进行初步诊断,并与其他疾病相鉴别,最后通过活检,达到确诊的目的[1]。
常见的相关检查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