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776-356 出国就医服务电话

预约国外血栓后综合征,最快 1 个工作日回馈预约结果

出境医 / 知名医生 / 血栓后综合征

血栓后综合征

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也称作静脉炎后综合征或继发性静脉综合征,是深静脉血栓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出现下肢肿胀、疼痛、溃疡等静脉功能不全的表现,一般发生于有深静脉血栓侧的肢体。一般人群中深静脉血栓年发病率为 1‰~3‰,因本病继发于深静脉血栓,长期跟踪随访研究显示,约有 1/5 到半数的深静脉血栓患者发展成血栓后综合征。5%~10% 的患者会发生伴有静脉溃疡等症状的重症血栓后综合征。有研究表明,近年来该疾病发生率仍在上升。深静脉血栓导致的静脉回流受阻和血管的急慢性炎症反应,可导致静脉压力升高,进而导致静脉扩张、溃疡和下肢水肿等症状。初次诊断深静脉血栓时,年龄和血栓的特点为主要危险因素,尤其是高龄产妇在产后可发生肢体近端静脉血栓。在深静脉血栓恢复期,血栓残余或复发以及抗凝治疗不足可导致血栓后综合征。根据受累血管部位、数量、程度不同,该病主要表现为静脉回流受阻和炎症反应,例如疼痛、肿胀感、感觉异常、瘙痒、跛行、双下肢不一样粗、色素沉着、红肿、静脉曲张等。主要通过分级加压弹力袜和间歇性加压进行治疗,也可以使用药物和运动训练,但其疗效仍有争议。对于严重的、靠近肢体近端的静脉阻塞,可考虑手术治疗。对静脉溃疡加压治疗是本病治疗的关键点。血栓后综合征可导致肢体疼痛不适、甚至溃疡溃烂,使患者面临再次发生血栓甚至残疾的风险,会极大降低生活质量、使患者丧失劳动甚至自理能力。应以基于风险分层的预防为主。罹患静脉血栓的患者,要时刻注意患侧肢体的情况,若发生疼痛、水肿等血栓后综合征症状应及时就医。若血栓病情较重、血栓后综合征风险较高,医生可能会预防性进行局部导管溶栓等介入治疗,或行血栓切除术。此外,在静脉血栓的康复期,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服用抗凝药。
血液

就医

本疾病重在预防,深静脉血栓患者有疼痛、肿胀等症状初期即应及时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 出现下肢疼痛、肿胀、静脉曲张、跛行等上述表现。
  • 出现严重溃疡、局部或全身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建议就诊科室

  • 普外科
  • 血管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血栓后综合征?

医生主要依靠患者深静脉血栓病史及症状体征确诊,一般会通过 Villalta 量表、 Ginsberg 评估和 Brandjes 量表进行诊断。采用的辅助检查通常包括以下。

  • 下肢静脉超声多普勒检查。
  • CT 或磁共振成像(MRI)。
  • 介入血管内超声(有创检查)。
  • 静脉造影(有创检查)。
  • 抽血检查,包括凝血检查(确定凝血情况及抗凝药物服用情况)、生化检查(确定炎症标记物水平)、血常规检查(评估溃疡感染程度)。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 患侧肢体有什么症状(疼痛、红肿、坠胀感、活动受限、色素沉着)?从什么时间开始的?从什么时间开始加重的?
  • 症状平时什么情况下加重及缓解?
  • 本次发病是否自行治疗或就医治疗?使用何种治疗方法(弹力袜、手术治疗、介入治疗、药物治疗)?
  • 是否有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病史?若有,请提供具体病历或陈述详细病史。
  • 若有深静脉血栓病史,是否规律足量服药?目前服用何种药物?
  • 是否有危险因素(如妊娠、高龄、吸烟、静脉曲张等)?
  • 目前是否患有其他疾病?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 能否确诊血栓后综合征?若能确诊,目前处于什么阶段?是否有严重并发症发生?
  • 还需要哪些检查?
  • 目前我应该接受何种治疗?需要手术吗?
  • 我目前的病情缓解后,是否影响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
  • 出院后该如何护理患肢?如何预防再次发生?

日常

  • 尽量避免按摩下肢,出现单侧下肢肿胀时,不要随意按摩,以防再发血栓脱落引起致命的肺栓塞
  • 使用加压弹力袜减少水肿。
  •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下肢下垂体位(如久坐),可间断平卧或腿部抬高休息;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运动。
  • 戒烟。
  • 控制体重。

血栓后综合征介绍

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也称作静脉炎后综合征或继发性静脉综合征,是深静脉血栓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出现下肢肿胀、疼痛、溃疡等静脉功能不全的表现,一般发生于有深静脉血栓侧的肢体。

  • 一般人群中深静脉血栓年发病率为 1‰~3‰,因本病继发于深静脉血栓,长期跟踪随访研究显示,约有 1/5 到半数的深静脉血栓患者发展成血栓后综合征。5%~10% 的患者会发生伴有静脉溃疡等症状的重症血栓后综合征。有研究表明,近年来该疾病发生率仍在上升。
  • 深静脉血栓导致的静脉回流受阻和血管的急慢性炎症反应,可导致静脉压力升高,进而导致静脉扩张、溃疡和下肢水肿等症状。
  • 初次诊断深静脉血栓时,年龄和血栓的特点为主要危险因素,尤其是高龄产妇在产后可发生肢体近端静脉血栓。在深静脉血栓恢复期,血栓残余或复发以及抗凝治疗不足可导致血栓后综合征。
  • 根据受累血管部位、数量、程度不同,该病主要表现为静脉回流受阻和炎症反应,例如疼痛、肿胀感、感觉异常、瘙痒、跛行、双下肢不一样粗、色素沉着、红肿、静脉曲张等。
  • 主要通过分级加压弹力袜和间歇性加压进行治疗,也可以使用药物和运动训练,但其疗效仍有争议。对于严重的、靠近肢体近端的静脉阻塞,可考虑手术治疗。对静脉溃疡加压治疗是本病治疗的关键点。
  • 血栓后综合征可导致肢体疼痛不适、甚至溃疡溃烂,使患者面临再次发生血栓甚至残疾的风险,会极大降低生活质量、使患者丧失劳动甚至自理能力。
  • 应以基于风险分层的预防为主。罹患静脉血栓的患者,要时刻注意患侧肢体的情况,若发生疼痛、水肿等血栓后综合征症状应及时就医。若血栓病情较重、血栓后综合征风险较高,医生可能会预防性进行局部导管溶栓等介入治疗,或行血栓切除术。此外,在静脉血栓的康复期,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服用抗凝药。

美国血栓后综合征治疗

治疗包括以压迫为主的保守治疗、疏通堵塞静脉的手术和介入治疗,此外还有药物辅助治疗。症状较轻或预防性治疗可选择保守治疗,病情较重或血管再通后症状大幅缓解的患者适合介入或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

  • 分级加压弹力袜(带压力梯度的弹力袜)或间歇充气泵加压治疗:适用于无动脉功能不全等禁忌证的患者以及静脉溃疡患者,对于中重度出现明显水肿的患者,考虑间歇加压的方式。
  • 运动训练:可耐受的患者通过肌肉挤压促进静脉回流,但其疗效不确定,可在医生监督下进行至少 6 个月的下肢力量训练和有氧运动。
  • 药物治疗:芦丁、地奥司明、去纤维蛋白多核苷酸可减轻症状,己酮可可碱可治疗静脉溃疡。

手术治疗

  • 对于症状严重且存在髂静脉或腔静脉阻塞的患者,可考虑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
  • 对于症状严重且股静脉、髂静脉和腔静脉形成血栓后阻塞的患者,可以考虑联合外科和介入静脉内再通治疗。
  • 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或难治性血栓后静脉性溃疡患者,可以考虑阶段性静脉瓣重建、静脉瓣或静脉移植。

疾病发展和转归

本疾病难以治愈,因此治疗目的主要是控制或缓解下肢静脉阻塞及溃疡症状,促进血管再通,促进损伤愈合,控制继发感染等对症治疗。症状缓解后通过积极预防,可以有效减少痛苦并提高生活质量。

导致血栓后综合征的因素

深静脉血栓后出现的静脉高压和慢性静脉炎症是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的基本病因。

血栓后综合征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 静脉压力升高和随之而来的慢性炎症为该病主要病因。
  • 在静脉血栓后,任何影响静脉功能的原因都可以造成血栓后综合征。如血栓形成或血栓残留阻塞血管,影响静脉血回流到心脏,静脉压会升高,静脉瓣损伤也会影响静脉血回流,静脉压升高。长期静脉高压回导致慢性炎症,引起水肿、溃疡等。

哪些人容易患血栓后综合征?

  • 高龄。
  • 肥胖。
  • 吸烟。
  • 大龄妊娠者(如 33 岁以上妊娠)。
  • 产后伴有肢体近端血栓形成是最强的危险因素。
  • 深静脉血栓在肢体近端,如髂静脉、股静脉或伴有大血栓。
  • 静脉曲张病史者。
  • 抗凝治疗不足者。
  • 患侧肢体深静脉血栓复发者。
  • 病变静脉残余血栓者。
  • 深静脉血栓发生后 1 个月,腿部症状仍未完全缓解者。
  • 服用药效较低的抗凝药物者。
  • D-二聚体水平升高者。
  • 血液炎症反应标志物(如 C反应蛋白)升高者。

血栓后综合征症状

血栓后综合征的常见表现有哪些?

  • 疼痛:钝痛、烧灼痛、按压疼痛。
  • 肿胀:肿胀感、水肿。
  • 皮肤颜色变化:发红、发绀(皮肤紫红色)、色素沉着、白色萎缩(小溃疡斑、愈合后有白色萎缩斑)。
  • 皮肤病变:湿疹、皮肤脂肪硬化(皮肤局部硬结)、溃疡。
  • 血管病变:毛细血管扩张、静脉曲张
  • 感觉异常:瘙痒,触觉减弱。
  • 运动障碍肢体沉重感、疲劳、跛行(下肢酸胀、沉重感)、痉挛(夜间发生较多)。
  • 症状变化:傍晚、长时间站立或长途行走后症状加重,休息后或抬高患侧肢体后减轻。

血栓后综合征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随着血栓后综合征的进展,可能出现下肢静脉溃疡迁延不愈,进而形成慢性溃疡,甚至并发严重感染、形成新的血栓,严重者导致肢体残疾。

血栓后综合征预防

现有治疗方法无法彻底治愈血栓后综合征,因此预防其发生是最好的治疗手段。由于本疾继发于深静脉血栓,因此原发病的治疗和预防再发是血栓后综合征预防的关键。此外,日常生活中施用预防措施并控制危险因素也很重要。

深静脉血栓的治疗和预防

  • 优化的抗凝治疗
    • 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在治疗最初的几个月要尽量频繁、规律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通过加强抗凝药物尽力使 INR 达标。
    • 近年来,低分子肝素和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也被推荐为重要的抗凝治疗手段。
    • 抗凝治疗应贯穿深静脉血栓治疗全程。
  • 深静脉血栓的溶解和切除治疗
    • 症状严重、身体近端血栓(如大腿根部)、肢体功能良好、出血风险低的患者,可在经验丰富的医院行导管溶栓(CDT)或药物机械性溶栓(PCDT),并且可同时行球囊扩张血管,进一步预防血栓综合征。
    • 若不适于介入治疗,可外科手术行血栓切除。
    • 不推荐全身静脉溶栓。

日常预防措施

  • 注意观察患侧肢体的症状和体征,有征象尽早就医。
  • 尽量避免按摩下肢,以防再发血栓脱落引起致命的肺栓塞
  • 可预防性使用加压弹力袜减少水肿。
  •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下肢下垂体位(如久坐),可间断平卧或腿部抬高休息;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运动。
  • 戒烟。
  • 控制体重。
  • 避免大龄怀孕。
  • 治疗静脉曲张
  • 老年患者风险较高,需密切观察。
  • 应注意控制下肢静脉血栓危险因素,避免血栓再发。

(感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赵冠棋医师撰写本文)